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夭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一气呵成,笔墨工致,傅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从画中表现了大片竹林和江干平野之景来看,所反映的应是江南景色,和常见的北宋画中多画北地风光者颇为不同。画本身无款,据后隔水上蔡京题字,可知王希孟是画院学生,年十八岁,经过徽宗赵信指点,有了进步,用不到一年时间画成此画,赵信很赞赏,把它赐给蔡京①。蔡京题于政和三年(1113年),则此图当在此年画成,是有确切的作者和作画年代,并且画得极出色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千里江山图》局部

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之外,从另一角度衡量,画中所表现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画中的住宅,数量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现在研究宋以前的建筑时,最感材料缺乏的是住宅。那时的宫殿、祠庙、寺丽等建筑多少还有些实物或遗址保存下来,而住宅建筑由于它的坚固性和工程质量都比宫殿庙宇差,又在经常使用,很容易损毁改易。目前所看到的古代住宅最早的建于明前期,再早的住宅迄今尚未发现。要了解明以前的住宅只能求之于文献、绘画等资料,其中绘画是形象资料,尤为重要。现存宋元绘画中保存古代住宅资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当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此图。《清明上河图》所画是汁梁城乡建筑,以商店为主,兼有一部分住宅。画中对建筑物的构造、装修细部有很详细的描绘,但因为画面取景较近,剪裁较精,所画街景建筑物又较密集,在表现建筑全景布局方面就难于兼顾,因此,《清明上河图》中所提供的住宅全景和布局的资料不是很多的。在这方面《千里江山图卷》有其优点,它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画的是江南水乡之景,是创作而不是写生,加以当时画家只有十八岁,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见闻,所以画中所表现的除本人所体验者外,必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人作品中吸收过来或受师友启发而来者。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既然不是专门描绘某一特定地点,而是泛写江南,画中在某些方面会夹杂有一定的想像成分;既然会吸收前人之作,画中就会有较早一些时候的情况,所以不能把它和写实作品同等看待,把所画内容一一信以为真,也不能用它做为判定时代的严格依据。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不是画的一个具体地点,它就不太受那些具体实物的限制,‘它所反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建筑物,而是当时人们常见的建筑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意义。这一点,对那些在画中多次出现的建筑形式来说,尤其适合。因此,只要正确估计这两方面的因素,这幅画中所提供的建筑形象,仍不失为了解宋代住宅建筑的重要资料。

图一 较小住宅和大型住宅

画中表现的建筑类型

画中表现的建筑物可分住宅、园林、村落、寺观、桥梁、水磨坊等四类。分述如下:

一、住宅及园林

画中所表现的住宅从小到大不下数十幢,布置方式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有的规整方正,近于程式化,内容相当丰富。现依由小到大的顺序,择其不重复者,归纳介绍如下:

I、较小而简单的住宅:这类住宅在画中表现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与形等简单形式及其组合体。这种住宅较小,便于利用地形,多画于山间水畔的隙地上。

1。一字形住宅:如图一:①一④所示都是三间两椽的建筑,参阅现存农村旧住宅,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一1.5M左右。故两椽进深只有2.5一3M,是很小的建筑。其布置方式或散列,或串连,有的沿山形叠降(图一:①)。其中有的兼营酒店(图一:③)。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

2.曲尺形和之形住宅:图一:⑥、⑬所示为两房屋相连成曲尺形,一为瓦顶,一为草顶,可能是相当简陋的农民住宅。图一:⑫ 所示为与形住宅,实际是在曲尺形住宅再加建一翼而成,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做为酒店。

3.丁字形住宅:图一:⑦、⑨、⑩ 、⑪、⑯都是丁字形住宅。其中⑩在丁字的一横上开门,⑦、⑨在丁字的一竖上开门,也都是较小的住宅。其中只由多幢组成庭院。

总的看来,这类住宅形式简单,布置灵活,可以随地形改变。这些形式在近代农村传统住宅中都还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门窗装修已有某些改进外,没有很大变化。

II、工字形住宅:这种住宅在画中表现得很多,都是前堂后室中间连以主廊,体型比前述各种形式都大些,也比较规整。

画中所示最简单的形式是只有一幢孤立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图二:①一⑦)。有些在周围装篱或栅,围成院落(图二:①一④、⑥、⑧)。大部分工字厅却一部兼用草顶,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为瓦顶(图二:)。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厅为主体,在其周围加建辅助建筑,组成群组或庭院。画中所示有在堂、室两侧加耳房(宋式叫“挟屋”)(图二:③、⑨)、在堂前加两厢及大门组成四合院(图二:①、②)、在主廊左右建痛房(图二:⑥)等几种方式。更大的住宅还把这些方式综合起来(图二:④、⑨、⑭),或把工字厅的一部分做成楼(图二:)。

▲《千里江山图》中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建筑

III、其他大型住宅:画中除上述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图一: ⑯一)。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图一:⑰、⑱ 、),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图一:⑳ 、图二:⑭),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筑。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图一: ⑱)。

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迥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图二:⑮);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埃再考之(图一: ⑲ )。

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图一: ⑲ 、,图二:⑨),有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②。

图二 工字型平面住宅

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图一:

图二:⑧、⑨)。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③。

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图一:⑭⑳ ,图二: ⑩、),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图一:,图二:⑧)。

二、寺观

画中寺观共二处,其一在远景中,仅微露塔尖,模糊难辨。另一座平面布局看不清

楚,但建筑形式尚可辨别(图二:⑯)。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三、桥梁

画中表现桥梁有五六处,均梁式桥,仅用材及大小规模不同,分述于下:

I、长桥:图中画一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其做法是桥身以三根柱子并列,上架横梁,为一组构架,全桥有三十三组构架,共三十二跨。每跨架木梁,铺木板,连成桥面,两侧加木栏千。桥面自两端向中央逐渐升高,中间建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四面出龟头屋,构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处加建一层,有楼梯与上层亭子相通,使中央桥亭成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层楼阁(图三:③)。

II、小型亭桥:图三:②是一座小型亭桥,横跨山溪上,下面以砖为基,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周以栏杆。桥面上建四坡顶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墙,上部编植物为之,呈黄色,屋顶四周出引檐,亦黄色,应是蔗、箔之类加木骨做成,整个亭桥具有较浓的园林建筑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桥梁。

IIl、用竹(或木?)笼装卵石做桥墩的梁式桥:图三:①所示,桥墩画成垂直线间加曲线横道,可能表示用竹蔑条编成的笼子,也可能垂直线表示木栅,横曲线表示编栅的竹蔑,构成木笼,中间实以卵石,做成桥墩。桥面架梁铺板,上铺土路面。

此外,图中还有一些简单的桥,如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和一种两端低而宽,中央高而窄,无栏杆的多跨桥。这些桥构造一般,无须详述。

四、水磨

图三:④所示是一座横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砖砌的拦水坝,坝上建屋,下设水轮,引永冲击水轮转动,带动水磨。磨房周围建有附属建筑、大门和篱笆。磨房之后的溪上有水闸,是储水和导水冲水轮用的,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水闸的金口柱和闸板。

画中表现的建筑构造和细部

此图所画建筑尺度较小,虽然画得非常精致,但很多地方表现得还是不够清晰明确。同时,此画是创作不是写生,也不能全部看成有实物依据的。但是其中重复出现多次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当时或更早些时候比较常见的做法。现分别归纳如后:

一、基础

一般房屋在台基上立柱,台基可能是土基,也可能是砖基。有些建筑没有画出台基,是因为比例太小而略去,由现在江南地区建筑的情况看,当时也不可能没有台基而直接在地上立柱的。

有些大型建筑是在地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做成平台,再在平台上建屋,行如干阑(图一:)。

临水建筑的台基有两种做法:一种在水中砌砖基,其上立柱建屋。如图三:②亭桥和④水磨房的基础。另一种是在水中立柱,建平台,其上建屋,即干阑建筑,如图二:⑧、⑨所示。

二、梁架

画中所绘房屋梁架都是梁柱式,无用穿斗架者。一般房屋屋顶进深二至四椽,只有图一:之正堂上层深四椽,可能下层深六椽,是画中各住宅里最大的一座。梁架都画得很简单,用朱色或褐色线画成,未见画有彩画或斗棋的表示。梁柱都是直材,未见有梭柱月梁的表示。在建筑的山面上,于蜀柱与义手之间的三角形壁面上,常常画出圆形或三角形孔洞,或在平梁之下开直权窗,是通风排烟的孔道。

三、屋顶形式

I、庑殿顶:宋式称为“四阿”,即四坡顶,专用于殿堂。此图中大建筑及寺观均未见用庞殿者。只有一个廊桥的小桥亭(图三:②)及图二:⑪前左方一个小房子是四坡,无脊及脊饰,只是一般的四坡顶小屋,不是正规宫殿上用的房殿顶。

lI、歇山顶:宋式称为“厦两头”。此图中除寺观外,住宅也有一些用歇山顶的例子(图一:⑰、⑱、⑳、,图二:⑪、⑫、⑬)。由山面露出的梁架看,除寺观为四椽平梁,表明屋顶深六椽外,其余都是平梁义手,表示进深为四架椽。

此外,有些房屋在歇山顶四周加引檐,形如歇山顶(图一:⑲的堂,图二:⑧之水阁、⑨之前堂)。实际上,二者所用材料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歇山屋顶产生的雏形,但还不能算歇山顶。

这些住宅的歇山屋顶屋脊都是在灰色线上画黑道,表示它是叠瓦为脊,没有走兽、兽头等饰物,仅寺观的歇山顶上用鸥尾。

IIl、四角攒尖屋顶:全部用在亭子上,如图一:⑨、⑮ ,图二: 。从亭子顶上露出一根木棍看,可能是《营造法式》中所载的“簇角梁”的构造。屋面多为草顶,少数为瓦顶。

四、悬山屋顶:宋代称为“两下”或“不厦两头”。画中建筑物绝大部分为悬山

图三 桥及水磨

顶,除寺观及个别建筑外,大部分未画出博风极、悬鱼等构件。瓦屋顶都是叠瓦为脊,无脊饰。

画中建筑的屋顶,除寺观外均未表示出有屋顶曲线。一些小建筑或草顶房屋的屋顶反而画成中间微微隆起的形式,和一般屋顶曲线恰恰相反。歇山的屋角亦未画出起翘。

四、建筑的面阔

一般房屋面阔三间,五间者较少,极个别的为七间。建筑的明次间面阔大多相差不很多,但也有些建筑当心间比次间宽三倍以上。(图一: ,图二:①、③、⑨)这些建筑尸般都是住宅中的堂、室等主体建筑,其他痛房等辅助建筑则不是这样,可知这不是画家的笔误,而是如实描绘的。

五、门

住宅大门的形式有几种:

最简单的是在篱墙中开篱门,没有明显的门框、立柱。这多见于小宅中,或用为大宅之外门。

其次是衡门,即立二柱,柱顶架一根横木(图一:⑧)。也有上架二根横木的(图一: ,图二:)。

第三类是在衡门上加两坡屋顶,和后代影壁式大门类似,宋元时期称为独脚门(图二:⑬)。

第四类是屋宇式大门,有一间两架椽分心用三柱(图一: ⑰ ,图二:④、⑨、⑮),三间二架椽(图一: 、 ,图二:⑱),三间四架椽(图二:⑫ )等几种规模。但即使是三间的门屋也只是在当心间上开门,次间装直权窗。

门都是板门,涂成黑色。个别的上部有根子(图一:瓦顶楼房)。它只有两扇,可证是板门加根而不是格子门。个别例子在大门内有夯土影壁④(图一:③、④)。

六、窗

图中所绘房屋的窗多数是直权窗,构造很简单,在二柱之间施腰串及额,中加棍子,无立颊、心柱、搏颊等构件。

有些建筑的窗画成黄色斜方格(图一:,图二:②、),也有画为直方格者(图二:⑩⑤),都是宽一间,不分窗扇。可能黄色是编竹做成的,直方格是木构的,都是民间的做法,现在在江浙地区农村旧住宅中还可以看到。

七、墙

画中房屋墙都是白粉墙,柱子露明,可见是很薄的编竹或苇抹泥的墙,与现在江浙传统住宅的做法同。夯土墙只见用为影壁,未见用于房屋或围墙中。

篱墙做法大略有三种:一种为垂直木栅,隔一定距离加一根稍粗的柱子(图一:⑨、 ⑯、⑳ ),第二种画作斜方格加水平及垂直线,应是编竹篱(图一:⑭、 ⑮ 、 ⑲ )。其中图一:的竹篱水平分为四道,和《营造法式》竹作中所载的竹篱基本相符。第三种画成周围木框,中间加黄色垂直线及人字花纹,可能是用席做围墙,也可能是用苇或草编成的,多用在大宅中(图二:9),是比较考究的做法。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

八、引檐和凉棚

图中很多建筑的前后檐或四周挑出用木骨席子心做成的棚子,坡度与屋面平行,接续在檐头之下,向外挑出。有的在外端加支柱(图一:),有的只加斜撑(图二: ),是供遮阳和防雨用的构件。《营造法式》卷六载有板引檐,用于槽下,是接续小连檐向外挑出的檐子,用木板做成。它的功能、使用部位都和图中的蔗棚相似,仅一用席,一用木,可知它也应叫引檐。

还有一些房屋,在前播加建凉棚,构造与引檐同,所异者是它的屋面为水平的,甚至是外高内低,和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天沟,其外侧不用斜撑,--律用柱。凉棚多用在较小的建筑上,只设在房屋的一侧(图一:⑤、⑯)⑤。

图四

九、室内家具

图中建筑物都很小,大部未表现室内布置,只有五六所住宅露出一点家具,也很模糊,最多的家具布置方式是在中堂屏前中央设一椅(图二:③、⑫ ),或在屏前相对设两个机子或二人对坐的(图一: ⑱、),另一例是在窗前画一椅向外。总之,家具布置得很简单,这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⑥。

画中所反映的有关古代建筑的几个问题

一、住宅中的丁字形和工字形平面的问题

画中反映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材料,和其他史料互证,可以使我们对这类建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Ⅰ、丁字形平面的建筑:

中国建筑是木构架以间为单位的,一般是联排成条形。木构架是很灵活的,需要扩展时可以在任一方向接建。当在一横列房屋中部向前或向后接建一间时,就会构成丁字平面(图一:⑩ 、⑪)。如果在一列房屋的端部垂直它接建一排房屋,就会构成另一种丁字平面(图一:⑦、⑨)。这种形式在南方传统住宅中至今还可以看到,或在前面加一个入口雨篷,或在后面加一个厨房或储藏室。为了避免出现水平天沟漏水,一般把接建部分的屋脊垂直于主体部分的屋脊。这是由使用和构造要求自然形成的,可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以后它成为一种传统的平面形式,不仅仍在农民茅舍中使用。一些官僚地主的大住宅甚至宫殿中也在使用。据现在已知的材料,在四川大足唐代石刻净土变的楼阁中,已有在明间前面用歇山屋顶做入口门廊的例子。这种突出部分在当时称为“龟头屋”,说明至迟在唐代它已经制度化,有了定名,并用于宫殿寺庙中。《五国故事》中记载,南唐中主李曝“尝构一小殿,谓之龟头,居常处之视事”,即是例子。宋代使用龟头屋的记载更多。南宋高宗赵构的思陵,其上宫在正殿后建龟头屋,膺置棺榔。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很可能当时宫殿也有这种布置方法。宋代《平江府城图碑》中所示府仓和提刑司也是在主建筑后部凸出龟头屋,说明已用于衙署。丁字形房屋用于住宅就更多了。陆游《人蜀记》记载,苏轼在黄州东坡的故居“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陆氏又在《居室记》中说他自己的住室也是丁字形,后面出一龟头屋,前为堂,后为室⑦,在宋画中也有很多表现丁字形建筑的例子。如故宫博物院藏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大亨《荔院闲眠》、无款《玉楼春思》等均是。明清以后,北方建筑中丁字形平面用得较少,但在南方城乡传统住宅甚至衙署中,它还是很通常的做法。

II、工字形平面的建筑

此图中画了大量的工字厅(为行文方便,把殿称为工字殿,其余称工字厅,下同),表明这种形式在当时是比较普遍使的。

工字殿(或厅)在清以后是不常见的,但随着愈来愈多的建筑史料的发现,使我们渐渐认识到,它是唐宋以来十分流行的平面布置形式,根据此图所提供的资料,参考其他史料,可以对其起源和发展情况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工字殿是黑龙江宁安县渤海上京第四、五宫殿遗址,它在二殿之间连以柱廊。渤海国是模仿唐代制度的,很可能在唐代就已有工字殿了(图四:①)⑧。此外,模仿盛唐制度的日本平安宫太极殿和小安殿间也连有柱廊,是工字殿。它也可做唐代已有工字殿的旁证(图四:②)⑨。

在唐代《营缮令》中有“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的规定。清·陈元龙的((格致镜原》在解释此条时引了“事物原始”的说法,说:“轴心舍者穿廊也。”建筑而有穿廊,即是工字殿,如此说可信,则唐代大住宅中也用工字厅,并已赋予它一定等级意义。

宋代用工字平面建筑的例子就更多了。

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载:“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今临安殿后亦然。”可知两宋宫殿多是工字殿。大型祠庙如汾阴后土祠、济源济演庙等的主殿也是工字殿(图四:③)。据宋《平江府图碑》所示,宋代衙署也用工字厅(图四:④)。

此外,宋画中还表现了大量的用于住宅或园林中的工字厅,如李成《茂林远灿》、高克明《雪意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刘松年《四景山水》等,见于宋人小幅册页中就更多

了。

由此可知,工字殿(厅)在宋代遍用于宫殿、祠庙、衙署、住宅和园林各种类型建筑之中。

金代承袭北宋宫室制度,据《孔氏祖庭广记》所载金代《重修孔庙图》和《重修中岳庙碑图》所示,其正殿仍是工字殿。

元代工字殿(厅)仍然流行。据元陶九成《南村辍耕录》所载,其宫殿主殿都是工字殿。北京现存东岳庙平面仍元代之旧,其正殿也是工字殿。

明代工字殿继续流行,故宫的主殿前后之殿虽已不是工字殿,但其石基是工字形,明显地反映出由工字殿蜕化的痕迹。而武英殿、养心殿、奉先殿则还都是工字殿。

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示,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北京六部大堂都是工字厅。从明代志书,如《隆庆临江府志》、《嘉靖良山县志》、《嘉靖赣州府志》等书记载中可知,其衙署正堂也是工字厅。

现存一些明清大住宅,如曲阜孔府、东阳卢宅、福州清·沈葆祯宅等,其正厅也是工字厅。

从上述各时代的例子可知,工字形建筑普遍用在很多大型建筑中,并具有一定的等级意义。它的功能区分,在宫殿、祠庙、住宅中大致都是前为殿(或堂),后为寝(或室)。据明代志书所载,衙署中的工字厅是前为大堂,后为小堂,做休息室。

但是,从上述这些材料里,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工字殿(厅)在统治阶级的大型建筑如宫殿、祠庙、衙署、府邸中的使用情况和它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关系,而看不到它的起源。这幅画所提供的资料,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有大型住宅中用工字之例,又有在小型住宅中孤立地使用工字厅的例子。从这类小型住宅的例子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它完全是由使用要求产生的。古代建筑一般是在明间上开门,所以在明间之间加廊子是连系前后两排房屋的最简便方法,这就自然形成了工字厅。由图二:⑤、⑦、⑧可以看到,它只是在二排房屋间连一个草棚子,可能这就是工字厅的最原始形式。以后,经过多年的使用,渐渐推广到大型住宅和宫殿、祠庙里去,并由统治阶级把它定型化,赋予一定等级意义,并附会封建礼制中的“前堂后寝”的说法。从唐代已用工字殿这点来看,它可能在唐以前很久就在民间建筑中出现了。以后,它一方面逐渐用在大型建筑中,并具有一定等级意义,另一方面,在小型住宅中,这种原始的工字厅雏型也在继续流行。

二.、住宅中所反映的封建时代建筑等级制度问题

封建社会中,各朝代都对建筑加以一定的等级限制,对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建筑类型,都有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巩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目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唐、宋、明三朝的有关规定。记载宋代的等级限制的主要是《宋史·舆服志》中的一段话。其中有关住宅部分是:“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正槽。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这就是说,凡是没有宫职的人,其住宅不许用重拱,斗拱不许向外挑出,不许用藻井,不许用五采装饰,不许用庑殿和歇山屋顶,建筑的进深不许超过四椽,大门只能面阔一间,用两坡屋顶。

拿这些规定去核对图中的住宅建筑,除个别情况,基本上未超出上述制度许可的范围。例如:

I、画中住宅的进深,除图:正堂上层深四椽,下层可能深六椽外,其余都在二至四椽之间。

II、所有住宅都没有用斗拱。

III、住宅的主体建筑没有用房殿顶的。少数用歇山顶的都是大住宅,当是官僚住宅。绝大多数是双坡屋顶。

Ⅳ、除去少数大型住宅的大门面阔三间,表明它是官僚住宅外,多数门的门阔只一间,而且不论大小,门的屋顶都是两坡顶,没有用歇山屋顶的。

通过用建筑等级制度去衡量图中所绘,可以多少从中窥知一些不同阶级、阶层的居住状况,例如最简单的一些小房子和某些孤立的工字形住宅,可能包括有少部分是农民的住宅;用歇山屋顶和面阔三间大门的是官僚住宅;大型住宅而不用歇山屋顶和三间大门的,可能是没有官职的大地主豪商的住宅或别墅。这些资料对研究宋代的建筑历史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关于画中的长桥

这种巨大规模的长桥在宋代文献中屡见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南面的吴江利往桥。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余丈,用木万计,紫以修栏,瓮以净璧,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汇,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揖免于风波,徒行者晨暮往归皆为坦途矣。桥有亭日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此桥在当时极负盛名,很多大文学家如苏舜钦、王安石都歌泳过它,在大书家米带的真迹如《蜀素帖》、《头陀寺碑跋尾》中都提到过它。根据有关记载看,利往桥、垂虹亭的形象和图中长桥是很近似的。

北宋以来,建造了相当多的长桥,构造有木有石,木桥如上述之利往桥,石桥如泉州之洛阳桥、五里桥、浮桥等,长度都在百丈以上。这样长的桥在北宋以前不见记载,正如苏舜钦所说:“长桥跨空古未有”,是宋代工程技术上的新成就。这些桥多在长江以南,反映了中唐以后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北交通运输频繁的情况。这些桥中洛阳桥、五里桥屡经修葺,沿用至今,但木桥都己毁坏,或改建为石桥,其形制已不可知了。这幅画为我们提供了解宋代木构长桥的形象资料,是极可宝贵的。由于它的年代、规模和利往桥、垂虹亭颇为近似,景色也是江南风光,也未尝不可以认为它就是参考了利往桥的形象画成的。

通过对《千里江山图》卷中所表现的建筑物的分析,有下面几点粗浅体会:

一、这幅画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史料,特别是有关宋代居住建筑的史料,这是极可宝贵的。通过它,可以使我们对宋代建筑的发展水平,对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由总的方面看,首先可以看到,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是很缓慢的,这一点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方面尤为明显。把画中所表现的住宅和现存江浙地区的传统住宅相比较,其建筑材料仍然是砖、木、竹、土、石,其结构方法仍然是禅卯结合的木构架,其布置方式仍是堂、室、痛、廊那一套,如果略去那些小的细部做法上的差别,如宋式中的义手、蜀柱、直权窗等等,可以说基本上改进不大。这一点在小而简陋的农舍中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它们都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手段建造的,已经到了仅蔽风雨,无可再省的程度,它们就更加相近了。这种现象,从建筑角度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广大农民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极端贫困,千百年来生活极少改善的情况。

即使在地主、官僚的大住宅和其他大型建筑中,它们也主要是在结构细部、装修形式、装饰纹样上的变化较显著。在建筑布局、结构体系、基本材料上也仍然是大同小异。因为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处在封建社会停滞、没落、衰亡的阶段,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当然,由具体各部分看,建筑也还是有某些变化的。如住宅由以丁字形、工字形的中心的组群或廊院,变为三合院、四合院或其它组合;斗棋由有些结构作用变为纯装饰物;梁上的义手、蜀柱被棺墩、爪柱所代替,门窗装修由板门直权窗变为格扇门窗;在建筑制度上由宋代官僚住宅许用歇山顶发展为明清的绝对禁用;在桥梁上木桥逐渐为石桥所取代(至少在江南如此)。所有这些都是变化,可以利用为区别建筑时代的标淮和研究其发展的依据。

二、我们衡量建筑的发展,衡量一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应当从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看当时统治阶级占有的宫殿、坛庙、衙署、大住宅等大型建筑物,因为它们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各方面综合体现了劳动人民多方面的技艺和智慧,而且它所用的材料是较高级的,工程的艰巨性是较大的,较能反映当时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这是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水平的。同时它是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仅有的最低物质条件建造起来的,往往在某些方面更能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因地制宜、因材改用的智慧。但是这些建筑寿命较短,不可能保存到今天,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较古的建筑大都是寺庙、宫观等大建筑物。现在留传下的技术资料,也不可能包括这方面内容。如宋.李诫《营造法式》就是专为皇室和宫府修建用的规范书。所以靠这些材料只能了解当时建筑成就的一个方面,无法据以了解一般的、当时大量存在的城乡中小型建筑。也无法了解一般劳动群众的居住状况和全面估计当时建筑发展水平。这在建筑史研究上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材料缺欠。

▲《营造法式》商务印书馆版

又,从建筑发展上看,很多发明、发展、改进,应该是首先起源于民间,以后逐步扩散,最后为统治阶级所默许、承认、采用,并按其阶级利益加以改造,使之定型、凝固,形成“法式”或制度。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实物和史料又都是一些统治阶级占有的大型建筑,即经过程式化和制度化的东西,从中比较难于找到其起源和发展演变的真实情况。这样,对于建筑中的某些现象,就容易发生本末倒置的认识。即如上面所谈的工字厅,它究竟是统治阶级根据礼制需要制定出来,限定在一定阶层使用,以后由于礼乐下移、制度维坏,致使一般老百姓也教使用了呢?还是它本来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经统治阶级采用,又赋予它一定的等级限制,反过来禁止一般人民用的呢?这问题仅据区别遗存实物和文献记载,就不易解决。

这幅画虽然主要画的也是大住宅,但包括一部分中小型的和更为简陋的茅舍,从中清楚地透露出工字厅发生、演变的线索,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画中表现出的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住宅形象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所以就这方面讲,像此图和《清明上河图》这类绘画,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大量存在的一般城乡建筑的形象,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是有其填空补白的特殊价值的。

注释:

①此图隔水黄续上有蔡京题识,文日:“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阶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②宅畔建亭之例在其他宋画中屡见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郭熙《早春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等,其他小幅中亦屡有所见.其共同特点是均为方亭,大部分茅草顶,适于宅傍或宅后,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③宅前建水榭之例除了此图外,还有燕文贵《溪山楼观图》、高克明《雪意图》、江参《秋山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等,在宋代颇为流行.

④住宅门内用影壁的做法,现在见到的最早一例是山西长治唐·王休泰墓出土的明器住宅。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永平坊条引《干腆子》:“元和十二年,上都永平里西南隅有小宅,……有堂屋三间,甚库,东西厢共五间,……门有崇屏,高八尺,基厚一尺,皆炭泥焉。”可以互证,据此以知影壁在唐代称.崇屏“。唐宫殿和大住宅中常记载有‘门屏”、“屏树”,所指可能也是影壁.

⑤凉棚之称,见《册府元龟》卷14引周·显德二年诏书:“……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它实际出现的时间当比此为早.

⑥除此图所见外,《清明上河图》城内赵太垂家的中堂也于屏前设一把圈椅,马麟《高烧银烛照红装图》中也是这样。宋·王锤《默记》卷上载宋初徐铰访李煌的故事说:“……钻遂往其居,……久之,老辛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铱遥望见,谓李曰:但正衙一椅足矣”。设二椅是便于二人对谈,钱止之说当中一椅足矣是表示不敢和李堤平起平坐,可见当时有地位的人是中坐独踞一椅的.宋·张舜民《画慢录》记赵普宅“厅事有椅子一支,样制古朴,保坐分列,自韩王(赵普)安排,至今不易。”也是当中一椅的布置.当时椅子等家具是临时布置的,上引《默记》中老杂临时搬椅子即是一证.

⑦全文见陆游《渭南文集》卷20.

⑧(日)原田淑人:《东京城》。

⑨日本平凡社版《世界考古大系》卷四:日本.

(文章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70年02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