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之後,歐洲藝術進入了巴洛克時代。這種遍及於繪畫、建築、音樂和戲劇的藝術風格全盛於十七世紀,影響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

“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意爲“不合常規的,外形怪異且有疵點的珍珠”,由流行於西班牙南部沿海地區的伊比利亞語,派生作爲形容詞的法語Baroque,有“俗麗凌亂”之意。

在藝術上,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有三個主要因素

第一,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十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浪潮,特別是德國馬丁·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否定皇權的權威,宣稱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在於個人的信仰,不在對教規的遵守,結果到禮拜教堂的人大大減少,教會的權威日益降低。爲了挽回頹勢,羅馬教廷把善男信女重新召回教堂聆聽教義的宣傳,宣傳者們採用過去反對的感官享受形式,把教堂修建裝飾得從沒有過的富麗堂皇,並賦予其特殊的神祕氣氛,在滿足和遷就人們的審美慾望中對抗宗教改革帶來的對宗教的信仰危機。可見,巴洛克藝術的產生可以說是教會對世俗的審美觀念作出的妥協和讓步。

路易十四Louis XIV

第二,宮廷豪華氣派的需求。十七世紀,號稱“太陽王”的法國路易十四繼承基業之後進一步加強、集中了王權的統治,文治武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被稱爲“大君主”。爲了顯示大君主的豪華氣派和宮廷享樂,聘請了當時著名的建築家、雕刻家、畫家修建了以自己寢宮爲中心的規模空前、氣勢磅礴的凡爾賽宮。

勒內·笛卡爾

Rene Descartes

尼古拉·哥白尼

Nikolaj Kopernik

第三,人對自然的探索。法國十七世紀偉大哲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1596-1650)在認識論上提出了唯物論,強調科學的目的是造福人羣,使人成爲自然的主人和統治者。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推翻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地球中心論”,沉重打擊了封建的神權,使人們對宇宙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人們對大自然產生了全新的認識,這種神祕與非神祕、宗教與非宗教的矛盾和具有信心的樂觀精神,也是巴洛克藝術風格形成的一個不可否定的力量。

巴洛克藝術源於意大利,但二者卻各有側重。意大利注重素描,在靜中求得古典的和諧,在線條中造型,形象逼真,溫文爾雅;巴洛克則重色彩,具有運動感,在明暗對比中造型,博大逼真,富麗堂皇。

藝術家與作品

卡拉瓦喬

Caravaggio,1573-1610

原名米開朗琪羅·梅里西,因住在卡拉瓦喬村得名。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伴隨着賭博、打架、坐牢、越獄,後半生可說是在流亡中度過的。其作品充滿暴力,顯示着對權貴的不敬,經常把聖徒畫成普通勞動者,把聖母畫成民間的農婦,於是很快得到了“不妥協的實質主義者”的名稱。他只畫自己看到的事物,把色彩和光視爲造型的手段,不用起稿便可直接在畫布上完成作品。

女占卜者The Fortune Teller

油畫Oil Painting/99cm×131cm/1596年/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召喚聖馬太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

油畫Oil Painting/323cm×340cm/1599年/現藏意大利羅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

弗朗斯·哈爾斯

Frans Hals,1581-1666

荷蘭畫派的奠基人,傑出的風景畫家和肖像畫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笑着的人”始終是他藝術的主人,美術史家稱之爲“笑的畫家”。哈爾斯晚年陷入了貧困,靠政府的救濟勉強度日,作品中的歡笑和寬厚沒有了,流露的是木然的憂慮和沉思。

吉卜賽女郎The Gipsy Girl

油畫Oil Painting/58cm×52cm/1628-1630年/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微笑的軍官The Laughing Cavalier

油畫Oil Painting/81cm×66.5cm/1624年/現藏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

倫勃朗是十七世紀荷蘭最傑出的畫家之一,在油畫、版畫、素描方面極富才華。他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題材廣泛,把卡拉瓦喬的“黑影強光”發展到了奇妙難測的地步。在生命的最後時期突破了傳統上習用的畫法,使用了一種被稱爲“紫金色的黑暗”的渲染法,使色彩比以前更暖更亮。

夜巡The Night Watch

油畫Oil Painting/363cm×437cm/1642年/現藏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博物館

自畫像Self Portrait

油畫Oil Painting/82cm×65cm/1669年/現藏科隆華勒夫·理查士博物館

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1632-1675

維米爾逝世後一直被人遺忘,直到十九世紀他的價值才被人認知。他的作品題材以小資產者的家庭內部生活爲主,畫面上一兩人在操作家務,或談天閱報,或編織縫紉。構圖上通過對橫平線和縱直線的慎重處理,使畫面產生一種穩定安靜的視覺效果。在光的運用上維米爾達到了巴洛克藝術具有寓意性和略帶情緒的高度。

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

布面油彩Oil on Canvas/44.5cm×41cm/1658-1660年/現藏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情書The Love Letter

油畫Oil Painting/44cm×38cm/1669年/現藏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魯本斯是巴洛克時期北方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表達了羅馬天主教復興的信心和反宗教改革運動的獨裁王權和光榮。就其藝術趣味而言,構圖之博大,氣勢之巍然,色彩之金碧輝煌,至今仍使人感到其藝術的魅力。他把戲劇化的動作,富有韻律的明亮光線和人物諧和地交織在一起,並以三度空間螺旋形的動作取代早先運用過的斜紋線條,可見畫面中的人物運動對魯本斯有着重要的意義。

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們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

油畫Oil Painting/222cm×208cm/1618年/現藏德國慕尼黑古代繪畫博物館

海倫·芙爾曼和她的孩子Helen Fu Coleman and Her Two Children

油畫Oil Painting/113cm×184cm/1635年/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席爾瓦·委拉斯凱茲

Diego Rodriguz de Silvay Velazquez,1599-1660

早期作品多與宗教有關,人物活動的環境是一般平民的日常場所,如廚房、飯館和旅店,人們稱之爲“廚房風格”或“旅店風格”。在藝術上吸取了魯本斯和提香二人的裝飾性色彩並有所發展,而且喜愛銀的色調,與提香喜用溫柔和暖的黃色相比,故有“金色的提香,銀色的委拉斯凱茲”之說。他能夠利用室外光強化形象結構的表現力,把人物和光源巧妙地融爲一體,並使人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幻覺。

教皇英洛森十世像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油畫Oil Painting/140cm×120cm/1650年/現藏羅馬多尼亞潘菲利繪畫宮

紡織女The Fable of Arachne

油畫Oil Painting/220cm×279cm/1657年/現藏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三聯生活週刊 & 中讀  推出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華夏著名文化考古學者羣英薈萃,領略中國文化的那些神奇與美妙。

文藝青年學知識,知識份子聽 故事,年輕父母爲孩子做準備。

掃描上圖的二維碼,限時折扣,先到先得。

詳情點擊 :精品薦讀丨中國人從哪裏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