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兒童體重86斤、11歲兒童體重148斤……記者18日從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肥胖與代謝疾病整合醫學門診獲悉,當前成都市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患者在該門診的收診率較去年同期提升5倍,其中最小患兒年僅5歲。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診的肥胖兒童。 鍾欣 攝

  少年兒童肥胖問題愈發明顯

  洋洋(化名)儘管只有5歲大,但體重卻已經達到86斤,哪怕是配上1.2米的身高,也是個標準的“小胖墩”。究其原因,就是管不住嘴,還邁不開腿——餓了就喫,幼兒園喫了回家還要繼續喫,卻基本上“零運動”。

  與洋洋遭遇的超重問題相比,11歲的小剛(化名)的問題更嚴重。1.6米高的他,體重已達148斤。更令他鬱悶的還有外形問題:明明是個男孩子,胸部卻比一般的女生都大。爲了避免同學的嘲笑,他基本上走路都不敢抬頭挺胸。

  “一點都不挑食,尤其喜歡喫米飯,越長越胖。”小剛的媽媽意識到問題,趕緊帶他就診。一查才發現,外形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除了超重,小剛被發現有較嚴重的脂肪肝,胸部過大則是出現了乳腺增生的問題。

  兩個小朋友的超重問題尚能通過營養、運動處方改善和控制,15歲的小花(化名)作爲一名極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過外科減重手術解決由肥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爲家長的過度溺愛,小花每天的進食數量只能用“不計其數”形容,到青春期時體重已經高達194斤,血糖、肝功、膽固醇等指標無一正常……

  “肥胖低齡化的趨勢近年來非常明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劉雁軍表示,自今年5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在西南地區開設肥胖與代謝疾病整合醫學門診以來,已先後收診十餘例低齡肥胖患者,是去年收診的5倍。其中以10歲左右的少年兒童爲主,最小年齡僅5歲。

  “越幫越忙”:爸媽盲目幫娃減肥適得其反

  “未成年人的體重問題更應該重視。”劉雁軍表示,青少年超重可能會引起生長週期縮短,發育時間提前等不良後果;同時,容易導致成年疾病低齡化,甚至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可能是正常體重兒童患病的數倍乃至十幾倍。此外,由肥胖引發的不良情緒也是日益凸顯。

  劉雁軍告訴記者,儘管對於一發不可控制的體重增加,多數患兒的家長也想採取行動。然而,有些卻是在“幫倒忙”。例如洋洋的母親,爲了阻止孩子發胖,竟然停了他的肉食和牛奶,同時還要求小朋友每天超負荷運動。但結果是,洋洋不僅沒有減肥,反而經常膝蓋痠痛難忍。

  “這樣肯定是不科學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臨牀營養科營養師餘佳慧表示,控制飲食是指做到三餐的科學搭配,而不是盲目節食,或者是停止一部分元素的攝入,“不僅不能減肥,還會影響生長發育期孩子的成長。”同時,在超重的情況下繼續大負荷運動,也會對孩子尚未發育成熟的關節造成負面的影響。

  以小花爲例,肥胖問題已經無法單純通過飲食、康復鍛鍊等手段解決,而是需要外科減重手術。經過手術治療,3個月後的她,體重減掉50斤,異常的指標逐步迴歸於正常範圍之內。因爲明顯的變化,她的性格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自卑逐漸走向開朗。

  “如果真正發生了肥胖問題,建議接受專業的判斷。”劉雁軍提醒公衆,想要真正遏制肥胖,首先需要找到原因,其中可能涉及內分泌代謝、營養、神經內科、康復、呼吸等多個學科,家長們切忌自行“把脈開方”。(完)

  責任編輯:周文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