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這個小縣城…

我們都知道的普通話

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

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的

但是最標準的普通話卻不是在北京哦

最正宗的普通話是

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因爲獨特的歷史淵源,

成爲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這是這個山區小縣對中國文化作出的獨一無二的貢獻。

在灤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使灤平成爲中外漢語愛好者的樂園,成爲天然的“普通話體驗區”。那麼,地理上並不屬於中心的灤平,爲什麼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出北京,向東北,過密雲,進入的第一個縣就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夏秋之交,灤河之畔,羣山環抱的灤平縣水草豐美。甫進灤平,但見一個大大的石刻,上書“普通話之鄉”。置身灤平,猶如身處播音員中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由於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語言習慣,灤平話被認爲“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有人開玩笑:“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北京專家進村採集語音

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習慣,易於學習和推廣。灤平成爲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今年77歲的白鳳然,精神矍鑠,對63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仍記憶猶新。

1953年春天,灤平第四完全小學剛剛開學。14歲的白鳳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辦公室來一趟,兩位陌生人坐在那裏。

白鳳然有些懵懂地站到兩個陌生人面前。老師介紹,這是北京來的專家,白鳳然有些手足無措。

來人主動跟他打招呼:“小同學,你別緊張,我們就是想讓你讀幾篇文章來聽。”

只見他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讓白鳳然讀。白鳳然大聲朗讀了一遍,中間幾個陌生字不認識,也“秀才念半邊”地讀過去了。

專家找來白鳳然的語文課本,讓他朗讀一篇已經學過的課文。這回,白鳳然沒有停頓,一氣兒讀完。

聽小學生讀課文,兩位專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記錄,有的地方還讓他停頓一下,把某個詞重讀一遍。讀完之後,兩位專家誇獎他:“讀得不錯,你們平時在家裏說話也是這個口音嗎?”白鳳然點點頭。

灤平都是這麼說話的。同學校其他年級的3名同學也像白鳳然一樣,當着專家的面朗讀了幾篇文章。如今,當年朗讀文章的小同學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與專家交談過的村民一起,被尊稱爲灤平的“語音七老”

山裏小鎮,民風淳樸。這段小插曲、那兩個陌生人,在學校裏、鎮子上傳了一陣,也就沒人談起了。

他們當然無法知道,兩個陌生人是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爲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範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

面對普通話的學習推廣,灤平人倍感親切,自己祖祖輩輩傳下來,人人張嘴就來的方言,原來和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差不多,很是自豪。

不少灤平人因爲講一口“普通話”,無形中具備了一種天然優勢。灤平縣委宣傳部部長厲輝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灤平農村的年輕人被北京一些大單位招去做話務員、服務員等,灤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錄製公益廣告“學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廣告中,多個行業、民族的人在片中表達了推廣普通話、傳播中國文化的願望。

其中,74歲的灤平人郝潤德第一個出鏡說出“說好普通話”,他也是當年參加普通話語音採集的學生之一。他現在是當地推廣普通話的熱心人士,“講起這件事,充滿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灤平的自豪”。

外國留學生向石俊永老師學漢語

普通話帶來體驗遊

“學普通話,到灤平來”和“普通話之鄉”的名頭帶來了滾滾客流,對普通話的文化發掘漸成一項前景可觀的“無煙產業”

灤平,因普通話而變得不普通。

“最愛說的話呀永遠是中國話,字正腔圓落地有聲說話最算話……”在金溝屯喜洋洋幼兒園,孩子們的一曲《中國娃》充滿童趣。

在灤平,最常見的一句標語:“講標準普通話,做誠信灤平人”。在全國,目前有70%以上的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普通話之鄉”的名頭帶給灤平的,除了自豪,還有強烈的標準意識。

說好普通話做文明承德人!

注:以上內容來源於人民日報,感謝各位同仁的努力,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