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往事,小高陵村原黨總支部書記李積福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小高陵老照片。資料照片

村民正在村合作社內收割飼草。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積極探索紅色旅遊致富新模式。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春天無雨難下種,

夏天洪水遍地衝,

秋收打碾一場空,

愁喫愁穿難過冬。

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小高陵村,一個“漫”在山上的村莊。幾句俗語的背後,是曾經靠天喫飯的村民多年的心酸。

腳下的這片土地是他們的根,卻難養他們的命;從天而降的甘霖是他們心裏的盼,卻兩次無情地衝走了他們收穫的希望。

當年,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和數百村民一道,種樹苗、挖梯田,辦磚廠……用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在日月山下,豎起了一面“敢爲人先,實幹善成”的大旗。

斗轉星移,曾經的少年已是耄耋老人。他就是小高陵村的原黨總支部書記,今年82歲的李積福。

黃土披綠衣

湟水谷地最西端,屬半淺半腦幹旱山區。小高陵村平均海拔2700米,自然條件十分嚴酷,村民維持生計的土地全是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

從一出生,李積福就生活在小高陵村。

“只要聽見打雷,我們就膽顫心驚,生怕洪水暴發,淹沒莊稼和房屋。”在李積福的記憶中,那時村民的一日三餐,經常是“早上湯,晌午光,晚上清湯照月亮”。特別是1946年秋天,一場暴雨後,山洪咆哮着從山頂傾瀉而下,整個山地和村莊一片狼藉。

小高陵人盼的是水,怕的也是水。

1953年,小高陵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陳世元走馬上任。爲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提出在山上栽樹修梯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祖祖輩輩的小高陵人誰不想改變這種局面,但這幹山頭上種樹,能活嗎?一座又一座山,一畝又一畝地,這麼聲勢浩大的工程,連肚子都喫不飽的小高陵人哪一年能幹完?

團結就是力量。在陳世元的動員下,大家漸漸有了底氣。

1956年春,羅爾幹陽坡,戰天鬥地的第一槍在這裏打響了。在衆人的推薦下,23歲的李積福成爲了青年突擊隊隊長,而這支隊伍,也成爲小高陵造林大軍中的中堅力量。

“像小牛犢一樣。”幾十年前的那段經歷讓李積福難以忘懷:“早上7點我們就到山上了,一直幹到晚上8點多,餓了,啃幾口饃接着幹,一天能挖六七十個坑。從開春土地解凍開始幹,一直到冬天挖不動了爲止。”

一開始,因爲經驗不足,村民從山下往山頂挖,遭遇洪水後,造林損失嚴重。後來,大家汲取經驗教訓,決定從山頂開始種起。歷經多年奮戰,小高陵人挖魚鱗坑22萬多個,修澇池、淤泥坑130多座,挖水平溝1000多條,修截水防洪溝88條。

山頂“戴帽子”,山腰“勒帶子”,坑坑窪窪造林子。就這樣,曾經光禿禿的山坡漸漸多了綠意。李積福望着山坡上的苗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轉,拿手一抹,手上那層老繭扎得臉生疼。

荒山變梯田

“山坡坡度大,至少有個50度。就像這樣,辛苦種地,一場雨,全沒了……”李積福抬起右手比作山坡,左手順着右手手掌滑下,話音未落,眉眼間寫滿了無奈和傷感。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一個大隊的社員開山鑿坡,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一時間,全國“農業學大寨”,大寨成爲中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

當這個消息從千里之外傳到日月山下時,小高陵人開荒地、修梯田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1969年,李積福接過接力棒,擔任小高陵大隊大隊長。責任在肩,使命在心。天矇矇亮,李積福就帶着村民上了山,星星眨眼再收工。

“一開始,誰也摸不準這梯田怎麼修,一沒文化,二沒技術。”沒有工具,李積福拿土辦法確定水平線:用眼睛瞄。

“當時村上有兩個‘技術員’,專門負責瞄水平線,他們看準了,開始劃線,一劃完,我們就開始幹活了。一天至少10個小時,十幾個人,手提肩扛一天能挖40多米。到了半夜,還要從家裏把灰背到地裏,給地裏上肥……”對於這段往事,70歲的李生林記憶猶新。

山再大,溝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溝少一溝。在李積福的帶領下,小高陵人以大寨爲榜樣,山坡上、田地裏人頭攢動,挖土、築田、放水、背灰……一溝一坡、一山一梁地分片治理,前前後後幾十年,將主要的山頭山坡都修成了梯田。

苦心人,終不負。

梯田一米一米延伸,站在山頂往下看,像是一個個山頭暈開的層層漣漪。千百雙手,一顆顆心,看着昔日“拉羊皮不粘草”的荒土坡變成了一塊塊良田,小高陵人的脫貧夢更進了一步。

“坡改梯”後,曾經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田、保肥的“三保田”。畝產從原來的二三百斤翻了三番,有些地,產量達到1000多斤。

“1960年,村裏有62萬斤儲備糧,周邊有的村子鬧饑荒,我們小高陵,沒餓死過一個人!”多年後回憶起那些場景,自豪二字仍舊浮現在李積福的臉龐。

“高陵”變“高地”

改革春風吹進門,中國人民抖精神。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高原時,參加了全國各戰線的勞模先進工作者大會、受到國務院嘉獎的李積福有了新的念頭。

“開會時,大寨的陳永貴同志跟我一桌,親耳聽了他的故事,想爲村民辦實事的激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充滿鬥志的李積福連着琢磨了好幾天,直到來自樂都的勞模白雲有說起自己在村裏辦磚廠的故事,李積福一下子找到“靈感”。

“白書記,能不能給我們村也幫幫忙?”聽到李積福的請求,白雲有拍着胸脯打了包票。回來後,不僅專程到小高陵查看情況,還派了技術員全程指導。

1980年,小高陵磚廠建成了。

農民辦企業,沒經驗,缺技術。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的李積福四處求教。

一年冬天,李積福到湟源縣煤建公司,一見到經理馬進安,開口就問:“我們磚廠的煙囪不冒煙了,咋辦?”

“燒磚塊這煤炭需要6000到7000大卡,你這煤不對啊。”一化驗,馬經理給出了答案。

“啥叫大卡?”此時的李積福,還是“白紙一張”。可他不怕別人笑話,聽不懂,就一句一句地問;學不會,就一字一字地查。這個曾經從人民大會堂領回榮譽的人,看起來,像個小學生般謙遜。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隨後幾年,李積福從零起步、從頭開始,磚廠也逐步發展,扭虧爲盈。

“別的不說,有了這磚廠,我們村上家家戶戶蓋房可沒發過愁。當年附近沒幾個磚廠,村民年底分紅拿到磚,第二年就蓋了新房。那時候我們小高陵的房子,可是最好的。”村党支書副書記王金龍笑着說。

1992年,李積福擔任小高陵村黨總支部書記已經整整10年了。

“那年,我當選爲黨的十四大代表,去了北京。走之前我帶了幾塊藥水峽的石頭。”原來,李積福心裏早就有了辦石材廠的念頭,可這究竟是不是花崗岩,他卻拿不準。“到北京後,專家一鑑定,我心裏一下子踏實了。”

正當李積福準備帶着鄉親們大幹一場時,問題來了。

“說到底,還是缺錢。”爲了籌錢,李積福將村上的林木作爲抵押,拿到了330萬元的貸款。1992年,小高陵花崗岩廠正式成立。可前幾年的經營並不順利,到1995年時,已經虧損了100多萬元。村民們害怕了,李積福見狀將爛攤子全盤接下,接下來的幾年,憑藉良好的信譽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廠裏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到1997年,已經開發出十多個石材品牌。

村民何生忠是廠裏的老員工。作爲技術員的他十幾年幹下來,家裏已然換了一副光景,蓋了新房、買了新車。而像他一樣,在家門口打工的村民,有三四十人,人均年收入都在五六萬元左右。

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省學習小高陵。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接力發展中,這個取意爲“高高的丘陵”的小村子,通過植樹造林,修建梯田,發展產業,不僅實現了小小山村的華麗轉身,也成爲了全省的精神高地。“敢爲人先,實幹善成”的小高陵精神在歲月的歷練中綻放璀璨的光芒,成爲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帶領羣衆奮鬥了一輩子,李積福的心裏最惦記的就是他腳下這12.5平方公里的土地。2001年6月,李積福卸任了。不打牌、不抽菸、不喝酒的他訂閱了六七份報紙雜誌。每晚6點半到7點半,更是他雷打不動的新聞時間。去親戚家串門,老人手裏經常拎着一個袋子,裏面裝着的,都是最近需要學習的資料。

“以前總想着把老書記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好。現在老了,幹不動了,但還得學習,還得進步。”李積福說着,望向遠方的山坡。秋日的陽光灑滿這片幾代共產黨人奮鬥的紅色土地上,空氣中飄來一陣陣收穫的味道……

作者:鹹文靜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