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祕筆記

投資理財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錢生錢。

在確保本金安全的情況下收益越高越好,但理財有風險,有時候也難免會有損失,比如投股市會虧損,買理財會上當受騙……

而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損失,理財裏還有些“隱性損失”。

資金站崗

買了一款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4.5%,期限是180天。

但買之前,還要有一段時間募集期,到期後如果你忘記及時取回,這期間到期的理財資金一直在銀行活期賬戶睡大覺。

表面上看是4.5%,但實際上的收益率可能還不到4%~

這中間0.5%的收益差距就因爲資金站崗問題而白白浪費的理財收益,屬於我說的“隱性損失”。

手續費

銀行存款、銀行理財、貨幣基金這些產品在購買和贖回的時候都無需手續費。

但不要認爲所有的產品都是這樣,實際上很多理財都在默默的收取手續費。

買股票有券商佣金、印花稅、過戶費,買基金有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買P2P需要提現手續費,買淨值型銀行理財也需要贖回費……

所以,有些理財產品像是股票、基金之類的,最好不要頻繁買賣,有時候賺取的收益還不夠填補手續費的。

機會成本

有5萬塊錢買了銀行理財,收益率有4.5%,但這時候你又看中了一款保險理財,收益率有6%~

但你只能買其中的一樣,如果買了銀行理財,保險理財的6%就是你放棄的機會成本。

在面臨多項選擇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不過這個很難避免,米米也是經常糾結,像我之前買了富多利,後面有更合適的,也不想再折騰。

迷惑人的“收益”

大家都知道貨幣基金的收益是每天變動的,但會理所當然的認爲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是固定的,其實並非如此。

銀行理財標明的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或“基準利率”,雖然多數情況下,你都能獲取固定的收益,但並不是百分百確定的事情。

除了銀行理財,保險理財、券商理財等,也有很多都是用“預期收益率”或“基準利率”來表示的。

但很多情況下會出現,預期收益率是5.5%果行情不好或是資金運作不佳,你就只能拿到5%的收益率。

這0.5%的收益就不明不白的消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