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山深處送外賣,送餐老闆年入40萬!乾鍋雞240元,紅湯羊肉180元…

大山深處也有外賣?是怎樣一種賣法?

幾年前,四川古藺縣東新鎮吶喊村的羅江勝也想象不到,自己能在偏遠的山村開上農家樂,然後每天接到訂餐電話。

在當地,羅江勝被村民稱爲“送餐老闆”“外賣大哥”。他每天騎着摩托車送餐,在村道上來來回回要跑10來趟,最遠送到10公里外的鄰鎮村莊。口碑好,生意就好,如今,羅江勝的農家樂一年有40萬元純收入。

吶喊村靠山,對面也是山,站在山上喊,聲音就在村裏迴盪。村子離古藺縣城將近60公里,離東新鎮集鎮也有10多公里。村主任郭登舉說,“吶喊村山高路遠,以前村裏的年輕人都不好娶媳婦。”

但現在,村子根據海拔高低分割成不同的“經濟帶”,滿坡種上了獼猴桃、甜橙、蜂糖李,回鄉就業、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村子裏又充滿了人氣與活力。

2012年,羅江勝回家置辦了一套廚具,打算做一名鄉廚,跑十里八鄉的宴席。隨着村裏產業經濟的發展,他抓住機遇順勢辦起了農家樂,送起了外賣,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羅江勝最新的計劃是“從農村邁向集鎮”,在鄰近的皇華鎮集鎮上再開一家“分店”。因爲最近兩年,除了東新鎮,周邊的魚化鎮、皇華鎮,農業產業化也轟轟烈烈發展起來了……

送外賣“日常”

每天10來趟,最遠到10公里外

羅江勝49歲,黝黑,微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點。

羅江勝做的乾鍋雞、羊肉湯鍋很好喫,村民愛點,家常的回鍋肉、炒素菜也味道可口。從早上開始,就不斷有人打電話訂餐,他挨着記下來。然後備料、切菜、烹飪……整個上午,他和妻子趙永菊都忙在廚房。

中午的時候,羅江勝開始送餐,大多數都是周圍一兩公里範圍內的村民。他送餐的時候,趙永菊掌廚,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又搭一把手。

“平均每天要送10來趟。”羅江勝說,一份乾鍋雞240元,一份紅湯羊肉180元,也有家常的“快餐”,肉絲肉片回鍋肉,搭配時令菜蔬,人均15元。一個月下來,農家樂要賣出100只雞、300斤牛肉、2只羊。

這些都是本地食材,雞是附近村民賣的,牛肉、羊肉,也從當地人那裏購買。羅江勝說要保證食材品質,雖然在村裏開農家樂談不上競爭,但一樣要樹立口碑。雞買回來後,他常常自己先喫,發現肉肥,肉裏的含水量高,他就會把這羣雞放養個把月再殺。

一般的蔬菜,是羅江勝自家地裏種的,白菜、青菜、萵筍、蒜苗……羅江勝房屋周邊的幾塊田地裏種的各種蔬菜,最終從他的廚房端上了村民餐桌。

最遠的一戶訂餐,在10公里開外,是近鄰的魚化鎮一戶村民,點了1700元的菜。去年,這戶村民爲老人做壽宴客,需要搭配一些“硬菜”,點的都是雞、牛肉、羊肉等菜。他送到的時候,客人給了50元的路費。他不要,對方堅決要給。

羅江勝說,這戶人家本來可以在更近的集鎮上點餐,但捨近求遠,就是覺得自己的菜食材可靠,味道好。他自己也有點意外,這口碑傳得這麼遠。

羅江勝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外打工,他先在浙江的建築工地幹活,然後又去了廣東一家燃氣公司上了7年班,2007年突然想回老家了,便辭了職。

他後來意識到,如果不辭職,就有機會“混”進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拿上高工資。講起這份工作,羅江勝多少有些遺憾,但沒有後悔,畢竟他現在也賺了錢。他的農家樂,一年純收入有40萬元左右。

點外賣的“新人”

村子變了,村民生活方式也變了 

從廣東辭職回來後,羅江勝在古藺縣一家工廠承包了3年食堂,合同期滿後,他回到了吶喊村。有一段時間他不知道幹什麼好,但又不想再外出打工,畢竟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顧。

他最終置辦了一套廚具,跑十里八鄉的農村宴席。2012年,羅江勝正式成爲一名鄉廚,做鄉廚的羅江勝生意算不上好,一年能接到幾十場宴席,春節前後忙,大部分時間是淡季。

變化始於2014年,吶喊村開始推進獼猴桃產業發展。在羅江勝印象裏,這一時期開始,吶喊村的流動人口就多起來了,機械施工人員、技術人員,以及參觀考察人員,這些人就餐,都找到他這裏。

於是,羅江勝就勢開起了農家樂,辦了證照,掛上“菊勝餐館”的招牌。隨着獼猴桃種植規模擴大,以及甜橙、蜂糖李等產業的發展,羅江勝餐館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羅江勝說,大部分點餐的還是年輕人,或者收入較好的家庭。他沒有明確統計過客戶的信息,也沒有詳細分析過客戶羣體,但他跟大部分客戶都相熟。

有了這些產業基地,農村的生產生活也隨之改變。吶喊村村主任郭登舉說,如今村裏人已經習慣了去地裏上班,授粉、鋤草、施肥、搭棚……有村民向種植大戶承包了勞務。運輸,農機維修等也成爲村裏新的就業渠道。

村民忙着上班,便沒了時間做飯,於是常常有三五個村民在地裏勞動時,相約一起點份“外賣”,電話便打給羅江勝。羅江勝便準點送過去,特別忙的時候,他會直接送到地裏,大部分時間,村民會就近找一戶農家就餐,羅江勝便送到指定的農家去。

務工返鄉的村民也多起來,這些“過慣了城市生活”的村民,也是羅江勝的常客,他們有時候不想做菜,便在電飯煲煮一點米飯,再在羅江勝那點兩個菜。

還有一些村民家裏辦酒席,或者來了客人,就邀約到“菊勝餐館”就餐,有時候也直接電話訂餐。

29歲的羅慶祝以前在成都建築工地打工,2017年回到吶喊村種了30畝獼猴桃。他算得上羅江勝的老主顧,地裏請人幹活,家裏來了客人,甚至是自己不想做飯,一個電話打給羅江勝就行。他知道的是,現在很多村民都習慣像他這樣點餐。

去年開始,村裏又開了一家農家樂,離羅江勝的餐館幾百米遠。在吶喊村,這個離縣城和集鎮都很偏遠的山村,人們喫飯開始了“隨時下館子”。

產業化的山村

抓住機遇,準備去鎮上開分店

羅江勝有時候不送外賣,會騎着車子在村裏轉悠,看那些整整齊齊的獼猴桃長滿田間。這山村,已經不再是他過去熟悉的山村。

羅江勝說,更早的時候,村民種水稻、玉米……所有人都在地裏找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開始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村裏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

村子變得寂靜,空空蕩蕩的,田裏長滿荒草。

但現在,村子又熱鬧起來,土地被流轉後被重新整理,栽上整齊的果樹。穿梭在田間,羅江勝喜歡聞空氣裏瀰漫的青草、鮮花味道。

郭登舉告訴記者,2014年,吶喊村開始實行土地流轉,11戶村民種了308畝獼猴桃。隨後兩年,獼猴桃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吶喊村已建成3000多畝獼猴桃基地,種植戶達到六七十戶,超過100畝的大戶就有五六戶。

“除了外來投資的大戶,其他果樹都是當地村民種植的。”郭登舉說,過去兩年,村裏至少10多戶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到家裏,種上二三十畝獼猴桃。

郭登舉介紹,吶喊村有村民2600多人,其中富餘勞動力500多人,大部分在外務工。隨着產業發展,一些村民開始回鄉創業,很多留守的六七十歲老人也實現了就業。

郭登舉說,目前村裏成立了合作社、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也建了脫貧產業園區,原有的山村景象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農村的另一番風貌。

東新鎮黨政辦主任陳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全鎮4個村共種了8000多畝獼猴桃。而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全鎮的山區根據海拔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經濟帶”,分別種上甜橙、獼猴桃、蜂糖李。

大部分時間,羅江勝都忙得不可開交。由於平常餐館只有他和妻子趙永菊兩人經營,採摘節或者過年前後,他不得不請人打下手,100元1天的工錢,如果加班的話便是200元1天。2017年10月28日採摘節那幾天,他請了13個人幫忙,依然覺得忙不過來。

羅江勝決定抓住“發展的機遇”,他最新的計劃是“從農村邁向集鎮”,在近鄰的皇華鎮集鎮上再開一家“分店”。因爲最近兩年,除了東新鎮,周邊的魚化鎮、皇華鎮等鄉鎮,農業產業化也在轟轟烈烈地發展。

山村外賣“另一面”

農村外賣,講誠信也講人情

羅江勝至今還感到“意外”,他沒想到生意會做到這個地步,即便當年開農家樂、建新房、辦證照,也沒有“想到這麼長遠”。

他說自己並沒有開餐廳的經驗,都是一步一步跟着村民的需求在發展。

有時候,村民要點外賣,不論多遠,只要打了電話,羅江勝都會盡力送去。他也會根據點餐人的情況,推薦哪幾樣菜合適,點多少菜就夠了。有時候微信支付,有時候送到了給現金,甚至過幾天再來結賬,“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有時候都不需要說點什麼菜,說幾個人就行。”村民羅慶祝說,如果點“快餐”,他會根據人數直接配菜,保證喫飽喫好。如果點了乾鍋雞之類的“大菜”,羅江勝還會主動送個涼菜、素菜。

羅慶祝說,因爲都是熟人,彼此很信任,菜的味道、分量大小都不會在點餐的時候強調,而收費也是大衆消費,“大家都有個數”。

平時送餐,羅江勝不收送餐費。訂餐也很簡單,不需要在外賣平臺下單,也不需要在線好評,基本上是訂餐靠電話,好評靠口碑。如果味道不合適,村民往往也直截了當地提出來,送餐稍微晚了點,一句“抱歉”誰也不計較。

郭登舉也時常在羅江勝這裏訂餐,他說自己可能是“提意見最多的客戶”,如果味道不合適,會專門給羅江勝打個電話說一下。羅江勝告訴記者,自己沒有學過廚師,只是一直喜歡做菜,至今的拿手菜,也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也是村民不斷提意見提出來的。

“抬頭不見低頭見。”羅江勝認爲,在農村做生意,人品和人情最重要。平常時候,一兩個人到他的農家樂就餐,他都是免費端出來。有人晚上來喫飯,他忙完了,也坐上桌子跟着喝一杯,談些閒話家常。

羅江勝騎一輛腳踏摩托車,村裏的路早已跑熟。村民習慣喊他“送餐老闆”“外賣大哥”,他樂呵呵地應着,跟誰都和和氣氣。

朱啓丹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