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新密縣打虎亭村一村民在整理農田時發現地下有石塊類埋藏物,遂報告有關單位。文物部門對該處周圍進行細緻勘探與發掘,發現此處有兩座墓穴。經過十幾年的發掘和對墓室型制與風格反覆論證,最後確定爲東漢時期墓葬。墓主人分別爲弘農太守張伯雅和夫人的分葬墓穴,西墓爲男主人,東墓爲其夫人。

兩墓均以石塊和青磚砌券,型制相同,西墓規模略大一些。

兩墓均有精美雕刻與壁畫。西墓以畫像、石刻爲主,東墓以彩繪見長。

西墓石刻一

西墓石刻二

東墓彩繪一

東墓彩繪二

在中國,發現併發掘的漢墓衆多,打虎亭漢墓是最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其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堪稱典範,其他漢墓都不能出其右。

從以上幾圖可以看出,墓畫或石刻都是反映當時貴族階層生活的,有收租、做工、坐廚、迎賓、宴飲,還有舞樂、萬戲、相撲、車馬出行、侍女等,簡直就是一幅東漢風情畫卷。

這塊石刻很有意義,它反映的是工人制作豆腐的過程。它告訴我們,至少在東漢時期中國人己經掌握了製作豆腐的工藝了,不過那個時候的豆腐非尋常之物,可不是尋常百姓的口中之物。

還有肉攤、肉架,攤主在忙着招攬生意,置身石刻前,彷彿到了家門口的菜市場,很有生活氣息。

太守夫人的棺槨,1800年了,保存得還相當好。

東漢時期墓室多以石板和青磚砌券爲主,保留至今又被發現的也多是貴族墓葬。在那個精神蒼白的年代,人們對死亡非常敬畏,尤其貴族人家希望死後也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厚葬風普遍,打虎亭漢墓就是一個例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