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區工作者的自白。

造就第363位講者 蘇嶸

上海市徐彙區田林街道長春居民區 黨總支書記

我叫蘇嶸,是個社會工作者。

30年前,16歲的我從衛校畢業,在新疆一家醫院當起了護士。

花季的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幫助一名身患梅毒的孕婦生產。她的身體狀況很糟糕。雖然十分緊張,但自小在新疆長大的我,只能拼命安慰眼前的這名少數民族產婦。

1988年,新疆和整個國家一樣,物質不富裕,基礎設施十分短缺。她不是烏魯木齊市的,而是來自草原農村,是從“下面”來省市醫院生孩子。非常不容易。

她也不像很多偏見揣測的那樣,因爲私生活混亂才得的梅毒,而是被他丈夫傳染的。可因爲貧窮,沒有工作,身爲丈夫附屬品的她,不得不默默忍受這份不祥的禮物。

生產中,孩子的胎位不正,眼看腳就要先出來,手臂很可能會卡住、斷掉。

我又害怕又着急,試着給孩子的腳撓癢癢,後來終於縮回去了。而她一直在疼痛中忍耐。

有人問,爲什麼不做手術?事實上,被梅毒折磨得多處潰爛、出膿的她,已經經不住手術的折騰了。

和內心的苦相比,我想生產的疼痛,對她算不上什麼。她經受的,不僅僅是梅毒這飛來的橫禍,還得揹負周圍的人的嫌棄和數落。

我只在醫院的產房做了一天,第二天就轉去了婦科。一個新的挑戰也在等待着我。

我14歲考入衛校就接觸屍體解剖。我不害怕死人。但有一次我怕了。

這名病患一個月前在草原農場生了孩子,結果產後感染,缺醫少藥,發了高燒。她先被送到縣醫院,輾轉又到了我所在的烏魯木齊市醫院,到的時候已經燒到40多度,整個人已經神志不清,見東西就摔,已經無法接受治療。

我只能隔着窗戶看她,看她摔,看她死。

從有氣息的人,慢慢成了一具冷冰冰、毫無動靜的物。一個23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在我眼前沒有了。

我想她連一句“媽媽”都沒聽到,我想到“沒媽的孩子像棵草”。

我意識到,人,原來是如此的脆弱,需要他人來關心。從此, 我的心裏埋下一顆種子,我要愛別人。

23歲時,我作爲知青子女回到上海。我做過工廠管理,也做過個體戶,但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滿足我、適合我的工作。我加入了社會工作者的隊伍。

很多人認爲,社會工作就是社區,就是居委會大媽,就是一地雞毛的瑣碎。但2003年的“非典”證明,專業的社會工作是有原則的、有定義的、有職業操守和規範的,是通過科學方法去尊重別人、關愛別人、幫助別人。

社區工作者還要遵守保密原則。

我不想把別人的隱私,作爲我成長的光環。所以我沒有提供這16年來關於社區工作的任何照片,我希望它是一個空白點。

我一直非常關注失獨家庭,因爲我覺得那種自己生養、耗費心血、寄託希望、卻又失去的痛,是任何安慰也很難撫平的。

我走進了這樣一個家庭。

起初,對方以爲我只是作爲婦聯、街道代表對失獨家庭的一次例行慰問。

對方很茫然,我則有點不知所措。

可是當我留下自己手機號碼的那一刻,我看到阿姨的眼睛亮了一下。

社區工作是不會配備手機的,很多社會工作者也不會留私人聯繫方式。但我是個例外。我從不吝嗇,16年來我的手機號碼是完全公開的。

這於我而言一件很日常的工作習慣,似乎無形中在阿姨心中激起了一絲漣漪。

我做社會工作有個習慣,我相信人都是在變的,於是之後我一直努力觀察她,研究怎麼幫助她。

有一次我獲得嘉獎,領導送了我一束花,我很喜歡。我去到阿姨家想送給她,我說,這是榮譽之花,我得了什麼什麼獎,我想和你分享這個喜訊,我想和您成爲朋友。阿姨非常高興。

我順勢發出邀請,一起過小年夜。

可沒想到,那年我收到了上海市團拜會的邀請。我想不去不合適,可是和大家小年夜的約定更讓我掛心。到團拜會現場後,我心心念念想着的都是社區的大家。

當趕到居委會時,我聽到兩三個女人在吵架,走近發現,是我們的兩名志願者在和阿姨吵。志願者跟我說,這個阿姨有神經病。我知道阿姨心裏有傷疤。於是我生氣地制止了志願者。

我說如果她有病,那我寧願也做個有病的,陪她一起瘋。

那天我們倆一起唱一起跳,瘋了一整天,她特別放鬆,也很開心。臨走時她說,明天大年初一你值班,我來陪你。

第二天,她陪着我,把這麼多年心裏的酸楚都一股腦地傾訴給了我,關於她的婚姻、她的兒子,還有兒子的死……

她兒子走了二十幾年,她也憋了二十幾年,心裏真的很難受很難受,憋悶,卻無人可以訴說。

我願意當這個有心人。

她66歲生日的時候,我特意下廚做了一桌子飯菜,爲她祝壽。我說以後我就是您的女兒。阿姨一下子哭得就像個小孩子,我走進她心裏了。

她現在成了我們的志願者,也是我們書法班的一員。

她有時會買一些東西送給我,我不收居民的東西,但是她的我要收。

因爲,她是我的媽媽。

所以社會工作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就是一顆心。

我們除了要把人家的隱私深深地埋在心裏,還要帶領千千萬萬的社工,把這顆心,送給需要關愛的社區成員。

我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我。

我也希望這樣一個小我,可以和我的同行們一起讓這座城市變得更美。

編輯:慕名而來

審校:其奇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藍字“瞭解更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