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教授

著名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和电影评论家

——菲利普·罗帕特,受邀来宁

分享读书、写作、教学的感悟!

美式散文的书写者是非常奇特的,

它透露着写作者的养成,文化的养成。

罗帕特的散文里

并不是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心的光源,

它是分散的,分散到我们都不知道

究竟什么东西被照亮了,

反复琢磨它就会有不同的意味,

慢慢地流溢出来。

——傅元峰 评论家、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01

3.16 南京先锋书店

美式散文 纽约个性

对话

问:您多大程度上虚构了生活?

答:当我在写自己的时候,会创造一个人物,自我。我承认在写我自己的时候是有选择的,并且很多时候会刻意地扭曲我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总是有意识地塑造我自己。这种塑造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只是经过了过滤,选择性地再现自己。非虚构肯定不是完全不虚构,但是也不是在虚构写小说。我总是从某个角度来展现我自己的经历和事实,把事实向后退一步,在一个距离之外来看待它。

问:您文字的多异性来自何处?

答: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就是在文章当中能够漫游,我觉得漫游或漫步与散文之间有种联系,我非常喜欢在文章中就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兜兜转转,非常喜欢跑题。

问:街道或人群是一座城市,还是您的自我更是一座城市?

答:我是一个城市作家,与城市紧密相连,我的语言文字就像是街道一样,我非常喜欢本雅明在城市里漫游的感觉,经过一个一个的行人,他在书中经常引用波德莱尔的话,经常我们会说一见钟情,但只有见过了或失去了之后才会钟情。我在城市里感到非常安心,一个人在城市里既可以是孤独的,也可以是融在人群当中的。

02

3.17 杭州单向空间

来自纽约的问候

译者言

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译者宋文对罗帕特坦诚暴露自己内心世界、深刻剖析自己灵魂的写作赞叹不已。让宋文感叹的还有罗帕特感知生活的能力和思考力。“他的作品,敏锐地感知生活,非常擅于描写生活中感动的瞬间。看着他的作品,会让我们跟自己的生活相连,更多留意生活中忽略的细节、瞬间,受到他描写的感召,引发更多的思考。”比如谈到爱情时,他说有些爱情是“盆景爱情”,就像盆景树,以有限的方式臻于完美,却注定不会比膝盖更高。又比如,谈到友谊时,他说最出色的友谊特质是五项:融洽、喜爱、需要、习惯和原谅,“没有原谅就不存在友谊。”

03

3.2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御道讲坛

散文艺术形式的特点、历史沿革和文学地位漫谈

著者说

罗帕特谈了他心目中的美式散文。他说,如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思想在物中”,“美式散文”是有形的,而不是空想,这种风格来源于惠特曼,而他承袭的是蒙田散文的脉络。他说,自己并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读者而写作,也为了和逝去的先人对话。

谈到中国文学时,罗帕特表示,他读过很多鲁迅和张爱玲的作品,也很喜欢杜甫的诗歌,非常期待自己的作品能与中国读者沟通,他有信心中国读者看了他的作品后会微笑或者大笑。“因为当你描写和你自己有关的事情的时候,你要确信,你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你需要选择那些你认为大部分人都可能具有的经验来写。在写作的时候,你不能因为沉醉于写作就只描写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不能太自我中心主义。写作是为了和他人沟通。你要知道,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整个人类的财产。”

04

3.22 南京理工大学

是谁,诗人,散文家还是教授?

——铿锵三人文学谈

教学就像爵士乐在即兴演奏

关于如何在多种身份中寻找平等的问题,罗帕特教授分享了他的经验之谈。罗帕特教授既是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教授,也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电影评论家。对于角色转换一事,他讲述了自己写作之初的经历。起初,罗帕特先生是一名教师,写作的大部分灵感来自于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虽然罗帕特一直打趣说,当老师是生活所需,但感受不同的事情,给自己创作的灵感才是真正所在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老师这重身份与写作并不矛盾,也的确给自己带来了许多写作灵感。

罗帕特通过自己的故事强调了调研对创作的重要性,即为了写作需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需要接触各种新领域的知识;也只有在实地调研之后,才能有真实的感受,才能有好的创作。

本书首次将美国著名散文家菲利普·罗帕特的作品译介到中国,这是本关于自我的散文精品合集。作者对自我拥有过的各种身份,包括散文家、教师、电影评论人、父亲、儿子、丈夫等等,展开深入剖析,以特有的深邃幽默文笔一一加以描述。全书生动睿智,非常精准地描绘出现代城市知识人群的生存窘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