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劍平

早就聽說,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是環保圈著名的“老炮兒”,喜歡公開痛陳環保行業的短板,產業弱、標準低、市場開放度差等等。

等見了面,他卻說,自己過得其實還可以,光看水廠的運營這一塊,公司每天都能有300萬-400萬元的進賬,他只是太想發展了,“沒有期盼也就沒有進取”。

作爲海歸博士、理工男,文劍平對技術非常熟悉,他甚至可以用手機、錄音筆、礦泉水瓶子擺成“沙盤”,給記者講解雲南滇池的治理原理。他領導下的碧水源也一向以技術見長,擁有世界一流的膜技術。

正是因爲擁有核心技術,碧水源曾經是滬深兩市的“第一高價股”,上市首日股價就從發行價69元衝高至156元,文劍平也因此成爲當年的創業板首富。但如今,碧水源卻發出公告,有意向將部分股份轉讓給川投集團,這意味着文劍平親手創立的企業有可能變成國企。

想當初,文劍平曾經喊出過“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口號,上市8年也從未減持過股票,從事環保行業的決心有目共睹。如今,在國家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環保行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他爲何又準備把企業給“賣”了?

2月22日,文劍平當面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他表示,有意向引入川投的直接原因,是當前形勢下的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和財務危機,間接原因則是環保行業的特殊性使然,爲了“改善生存環境,尋求發展條件”,在與國企和央企的競爭中爭取更加主動的地位。

“創業板第一白馬股”

碧水源曾經號稱創業板“最牛”公司,第一白馬股。

它創辦於2001年,主打產品叫做“膜”,這是一種外表看起來像是麪條的東西,每根“麪條”上都有無數的小孔,可以起到過濾水中雜質的作用。過去,高端膜技術由國外壟斷,只有日本三菱、美國GE等少數幾家企業掌握。2006年,碧水源決定研發自己的膜產品,2009年,碧水源第一代膜產品、也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高強度中空纖維微濾膜(MF)研製成功,當年就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碧水源的成功,推動了市場上的膜產品逐漸走上了國產化、規模化的道路,價格也開始逐漸下降。到2018年,2000年時一款市場價高達1.4萬元/支的進口8040反滲透膜已經降到3000元/支了,前後價格相差近5倍,這爲碧水源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2010年,碧水源股票在創業板公開發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就高出發行價127%,榮登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的寶座。

“金融是企業成長的關鍵性資源,那時候沒想到國家能開創業板,而且居然對民營企業開放了,這讓我們充滿了喜悅和幹勁。”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文劍平仍然心懷感激。

上市之後,一直到2017年,碧水源的日子過得還都不錯。2015年牛市的時候,它的市值甚至一度衝高到700億元,文劍平的身價也隨之突破150億大關。

不過,進入2018年,在政府去槓桿、融資環境普遍惡化的大形勢下,文劍平帶領的碧水源也難以獨善其身,他發現,自己突然“捉襟見肘”了。

“我把股票質押在銀行,通過這樣把銀行的錢貸出來,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中。沒想到股市出現斷崖式下跌,質押陡然上升,利息突然大幅上升,高債務,資金鍊緊等一系列問題就突然降臨了。”他說。

爲了解決碧水源的資金鍊問題,及改善公司的發展環境,爲未來的發展做規劃,文劍平擬與國企合作。據1月11日,碧水源發佈的公告稱,文劍平及劉振國等4位其他股東與川投集團簽署《股份轉讓暨戰略合作意向性協議》,5位股東擬將持有的10.7%股份轉讓給川投集團。轉讓完成後,川投集團持股10.7%,將成爲公司第二大股東。而未來,若全部交易實施完畢,碧水源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爲川投集團。

“步子邁得太快”

在文劍平看來,出現資金鍊危機的直接原因有兩個,一是PPP急剎車,二是金融領域去槓桿,導致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快緊縮,貸款也越來越難。

當然,也有企業自己的因素。一是對金融市場的理解不夠,對股市“雙刃劍”的屬性理解不夠,股票質押安全“防火牆”不夠高;二是發展步子邁得太快。

“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發展願望太強烈,大家都要50%、70%地增長,動不動就要做一千億、一萬億。”他說,“應該慢慢來,一步一步走得紮實一點,別把負債搞那麼高。”

不瞭解環保行業的人,可能不明白民營企業爲啥要把步子邁得那麼快。由於環保行業的客戶主要是地方政府,市場開放度不高,民營企業一直苦於沒有發展機會。

“環保項目基本都是民生項目,投資體量大,市場發育很不夠,企業就很難通過技術、服務來競爭。”文劍平說,碧水源的很多項目就是他自己寫信給書記,不斷地溝通,最終爭取來的。

市場封閉,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地方政府在環保項目招投標時會設立各種 “千奇百怪”的條件,有時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負債率高了不行,負債率低了也不行,明顯就是爲某些企業“量身定做”的。

“碧水源雖然出生和成長都在北京,但剛創立的時候,我們也是通過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子,才得以立足,繼而發展壯大。”文劍平說。

市場化程度低,導致環保行業缺乏“像樣的企業”。“經濟與環保就像一對夫妻,我們國家的情況就是經濟很強,環保還很差,沒有一家航母級的環保企業。世界500強沒有,連中國500強都沒有。”文劍平說。

封閉的市場情況,直到PPP模式的出現,才露出一絲曙光。

“感覺自己像茫茫大海的一葉孤舟”

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一種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

從2014年開始,財政部、發改委就大力推動PPP模式,地方政府也集中釋放了大批PPP項目,其中很多都是環保類項目。根據財政部PPP中心的數據,截至2017年9月末,我國PPP項目總入庫數量已達到14220個,總投資17.78萬億元。

本來緊閉的大門突然打開一道縫,做企業的肯定就要抓緊機會搶佔市場了,碧水源也不例外。不過,文劍平表示,在這股潮流中,碧水源不只是追求項目數量和規模,而是更注重在招投標過程中評估每個PPP項目的含金量,包括回報率測算和後期運營的安全性等。這爲碧水源在後來國家嚴控PPP的進程中,提供了一道“護身符”。

不過,在碧水源埋頭苦幹的同時,很多“野蠻人”也隨着PPP的大潮一同湧了進來。

“很多建築類央企、國企憑藉他們的資本和關係,湧入環保行業,拿了很多大項目。但由於這些企業缺乏專業的環保技術能力,這麼多項目還要層層分包,一旦被沒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優勢的民企環保企業接手,最終的治理效果也就難以保證了。”文劍平說。

同時,由於央企和國企的融資能力更強,貸款利率能夠下浮,而民企則大多要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5%,所以民企在與國企的競爭中就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纔會尋求機會與國資合作,來改善一下生存的環境,這就是我們引入川投的戰略考慮。”文劍平說,“否則,我自己在那裏扛着,感覺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前後左右都是航空母艦。”

在他看來,未來環保行業或許會有更多企業複製他們的道路。“如果把環保行業比作一個生態系統,國企央企是喬木,民企是灌木,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則是草本。未來喬木可能會越來越大,把更多的土壤、水分和陽光吸收走。灌木就會發生轉化,要麼成爲喬木上的一根枝條,要麼向草本轉化,而草本則會死去。”文劍平說。(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道)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