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数度哽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习近平总书记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求学经历里,总会有几位令你终生难忘的老师,总会有那么几堂刻骨铭心、震撼心灵的课。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今天,我们约请教师、学生,一起来描摹那些直抵心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未曾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只是从不曾放弃任何教书育人的机会,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浅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简单粗暴的逻辑来搪塞任何问题。他们始终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问题讲清楚,解决掉。

信仰坚定则敢讲,理论纯熟则能讲,能力过人则善讲,这正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义务。但也只需尽到这一义务,便足以让人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曾在思政课上打盹的他,讲起了思政课。他说——

要上一节生动、务实、有用的课

“第一堂课睡觉是你的错;第二堂课睡觉是我的错。”

这是我作为任课教师,在《党的知识概论》课第一讲时对同学们说的话。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在思政课上打瞌睡的经历。不要害羞,也无须惭愧,因为这个“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如今我踏上讲台才仅仅一年,才识经验尚且浅陋,然而让我有底气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无数优秀思政课前辈的垂范,他们让我知道,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够驱除睡意,更能够震颤灵魂。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同时以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想,对于思政课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无疑是有切身体会的。

01

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带领学生登堂入室

在我的入党自传中,曾有一段写到了我高中的政治老师:

“我常常在课余与政治老师进行激烈的探讨,而政治老师作为年级教研组组长,总是能够消除我的疑惑,也消除了我的很多叛逆思想和偏激观点,使得我对于党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体会。”

要知道,我当时就读的是理科班,想必大多数高中理科班的政治课场景都差不多:大部分同学要么沉浸在梦乡中,要么埋头于其他科目的习题册中,要么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高谈阔论嬉笑打闹,我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教政治的张晶老师气质儒雅非常,面对着讲台下见怪不怪的场景,既不着恼也不怠惰,而是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在她口中,冰冷枯燥的思想理论变得温暖鲜活,遥不可及的世界大事变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不住抬起头来多听两句,听过后又忍不住再多问两句,这一听一问,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思想装进人的脑袋里。然而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向来都不乏门生弟子和忠实拥趸,经典的思想理论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吐故纳新。也有人说,当前这个时代大家普遍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然而当你点开任何一个网页,都能看到各路网友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其中更涌现出许多才高学邃、远见卓识的民间高人。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太过艰涩难懂,不接地气。然而上到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下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着实处处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子。

既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想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还缺少一位这样真正能够将学生“领进门”的政治老师。

02

以深厚的学识储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大学期间修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时候,老师分享了一本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叫作《中国不高兴》,并且鼓励我们自愿写书评。那时的我已读过《共产党宣言》,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充满了信心和热爱,因此着实不尽认同这本书中的观点。记得当时我一口气读完了书,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其实挺高兴的》书评,将该书狠狠批判了一番,言辞颇为激烈。通过网络提交后我还不满足,又打印了一份去找老师讨论,心想得到的若不是几句司空见惯的搪塞,则必然是一场激烈的辩论。

然而和预期的不太一样,老师接过我递上的书评,突然笑了:“这篇就是你写的啊?”我未曾想到他已将这篇书评读得十分仔细,竟逐条地与我进行讨论,既诚恳地认同我写得有道理的地方,也详尽地解释了哪些观点仍显片面浅薄。我已不记得那次讨论有多久,只记得最后我的确是心悦诚服地离开。

也就是在修读这门课程的期间,我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再过若干年后,我与这位老师还保持着联系,也获悉了他被评为首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的喜讯。

这位老师,名叫冯务中。

后来,每当我看到网络上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极端负面评价时,总会感到异常痛心。这种痛心并不来自于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顾影自怜,而是遗憾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学习阶段,未能与一门科学理论进行充分的思想交锋,也错失了认真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政治选择的契机。

03

以真知灼见的力量引领学生研精覃思

在一次教学培训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蕉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地道战一开始真的如歌中所唱“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吗?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日本侵略者早就被打回老家了,也就不会发生灭绝人性的“北疃惨案”了。然而实际上,最初的地道其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隐蔽洞,正是血的教训令冀中军民痛定思痛,才不断发展改良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多功能实战型地道。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主动“祛魅”,破除固有的“简单逻辑”,让历史变得真实可信,才能进一步解读清楚复杂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同样是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等一系列作品叫好又叫座,而“手撕鬼子”则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笑谈?因为真实的战争是惨烈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是踩着无数战友的尸体突出重围,不是天外飞仙六脉神剑,更不能轻轻一掌便轰平一座山头;真实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会指挥失误,会感情用事,会悲痛欲绝,也会得意忘形,而不是穿着皮夹克梳着背头戴着墨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可以说,这些“抗日神剧”的导演,一则缺乏理想信念来承载先烈的革命精神,二则缺乏知识储备来还原真实的历史,三则缺乏专业素养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讲好一个故事。没有信仰、没有理论也没有能力,自然只能用怪力乱神这样的简单逻辑去胡乱拆解历史,观众也理所当然不会买账。与此同理,如果思政课中也总是用简单逻辑去链接复杂的史实,学生打瞌睡自然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正如李蕉老师所言:“结论都是既定的,套路都是明显的,知识都是熟悉的,这样的思政课,怎么能够入脑入心?”

其实回头想想,不论是张晶老师、冯务中老师,还是李蕉老师,似乎也未曾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他们从不曾放弃任何教书育人的机会,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浅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简单粗暴的逻辑来搪塞任何问题;他们始终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问题讲清楚,解决掉。

因此,未来在讲台上的每一分一秒,我也只希望做到一点——告诉我的学生,一堂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除了这位青年思政老师,我们还采访了两位学生,听他们给他们启迪的思政课什么样。

1

对于学习课程任务繁重的医学生而言,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理论是不会引起同学们兴趣的,我更喜欢老师们在讲课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在北医,校领导会走进思政课堂,带领在医学大门内或欣赏、或寻找、或徘徊、或迷茫的我们认识医学和医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作责任和担当。有一次,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在课上这样讲道:“我在医院里当副院长时,一个不归我主管的病人,突发紧急情况,如果我给这个病人开刀了他却死在了手术台上,我的名誉就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明知有这样的风险,但这个时候我的想法是,在生命和自我荣誉之间,我还是选择争取救他一命。”当时,我感到了自己心中的震撼,也看到了书记脸上的笃定。

记得上学期,教授《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的老师是我们刚刚毕业的一位学长,可以感觉到开始他还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但几节课下来,我们都已经很喜欢他讲课的风格。因为他总是在知识点的传授中穿插一些段子,生动有趣,又不会跑题太远。他在思政课上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愿意参与,比如拓展历史情节展示、专题文献阅读、故事讲述会等课程组织形式,大家和老师一起分享读原著的心得体会。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正如春风化雨,不断地铸牢了我们的医学梦想,让我们能够不忘初心,为健康中国战略更好地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

如何上出一堂生动、务实、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青少年学生爱上思政课?从北医学子的亲身感悟中,我们也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涓滴努力。这其中,有两点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

一是上好思政课,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北医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对医学精神的现身说法,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才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是上好思政课,各类课程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要上到学生心坎里,必须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这既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又要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这方面,北医将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增岽

2

那堂有声有色的思政课

“理论上有血有肉,课堂中有声有色”这是我的老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建霞所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带给我最深的触动。

“成批的海豚被围捕猎杀,一湾海水浸染鲜红。”这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崔老师课堂上令我们每个人屏息悲伤的一刻。“同学们,为什么不能杀海豚?为什么可以每天杀牛猪羊,让它们成为桌上的美味?”出其不意的第一问令整个课堂陷入沉思。“不能杀海豚,是因为我们人类的需要?因为海豚高智商、对人类无害?可以帮助人、取悦人?还是它们具有内在的存在价值?那么,人是不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思想的第二击使沉默的课堂沸腾起来。“对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叫‘文明’?”老师的问题层层深入,带我们追溯了马克思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理论本源,然而,课堂的理论并未就此驻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命共同体思想等一系列指引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战略谋划和伟大实践跃然而出,给予我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获得感”。

“同学们,随着时间流逝,忒修斯号的甲板会逐渐腐朽,雅典人会不断用新的木板替换其中的老旧腐烂。终于有一天,所有的木板都被换了一遍。请问,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号吗?如果是,最初的木头一根不剩;如果不是,那‘不是’是从何时起?”这些发问是经典的忒修斯号思想实验,这个千年之问与“秃头理论”、模糊数学等都成为崔老师课堂上的“一根金线”,本质、现象、质变、量变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范畴,“不声不响”地被“牵”到我们的思想之中,内化于心,融会贯通。“案例教学”法作为崔老师思政课的鲜明品牌,在同学中收获了大批“铁粉”。

崔老师细致的生活态度拉近了我们与她的距离,也让思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专家点评

看了学生对崔建霞老师课程的回忆,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门有意义、有意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但要讲的有意思,使学生获得感高并不容易,这既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又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崔建霞老师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有两个鲜明的教学特色:其一,善于用丰富、精彩的案例讲活科学道理。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品格,是与中学课程相区分的显著特点。就理论讲理论没有出路,需要我们把大理论转化为一连串小道理,再把科学道理用鲜活的故事呈现出来。所举案例,一要生动,二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三要切合学生特点。其二,善于提问,用有效提问推进教学。提问,貌似人人都会,但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问出让大学生有新鲜感、带来抬头率,让大学生有新思考、引出新知识,让大学生久久回味、甚至终身受益的“有效”提问,那还是要下一番真功夫的。崔老师所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系列问题,对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开展启发式教学,是有帮助的。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携“有意思”与“有意义”同行,崔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以启发:这是难事,但也是可以且必须做到的事。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朝阳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长按识别关注 为您解读教育中国

内容:光明日报

图片:视觉中国

统筹:邓晖

你还会喜欢:

语情局
光明学人
中国学术,光明特色,人文表达
关注
光明讲坛
祈愿思想灿烂,又望文才熠熠
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