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草莽大英雄,也是婦孺皆知的歷史著名大人物。他於崇禎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分兵東出,強渡黃河,一舉攻破北京城,迫死了明朝崇禎帝,終結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不過,“窩裏橫”的李自成並沒能抵擋住洶湧入關的清兵清將,倉皇西顧,退回老巢陝西,陝西苦不能守,又轉戰河南、湖北。

在湖北通城九宮山一帶,李自成突然神祕消失,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彷彿人間蒸發一樣,不知所蹤。

世間,從此只留下了無窮盡關於李自成的傳說。

主流的說法是:李自成在九宮山遭地主團練襲擊,無比窩囊地離開了人世。

此說的主要的依據是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寫給順治帝的奏報和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寫給南明隆武帝的報告。

明史專家顧誠先生圍繞着這明清兩份報告,輔以大量佐證,深入淺出地論證明了此說的可靠性、真實性。

李自成身死九宮山之說成爲了大多數人的共識。

但是,明朝滅亡之後一百多年,清朝澧州知州何璘寫了一本《澧州志林》,披露出一個新的觀點,即李自成兵敗之後,逃遁到湖南石門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奉天玉。

這種說法也勾起了人們巨大的興趣。

因爲,其背後牽扯到一個無數人關心的問題:李自成如果不是猝死,那麼他從北京城搜刮到的海量財富一定會是有組織、有計劃地藏匿起來,即“李自成寶藏”很可能是被帶到湖南夾山寺一帶藏匿。

可是,人們尋找了兩百多年,一個子也沒尋到。

那麼,李自成當和尚的禪隱之說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和在夾山寺當和尚,都宣告李自成已結束了政治生命,結束了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二者並無大的區別。

不過,近年來,關於李自成的結局,又出現了多種說法,這些說法雖然沒有給李自成賦予新的政治色彩,也沒爲“李自成寶藏”的尋找提供一絲半絲的線索,卻比上面兩種說法多出一條尾巴,即李自成既沒死於九宮山,也沒到夾山寺出家,而是隱居下來,繁衍了後代。

現在,全國多處出現了自稱李自成後裔的聚居地,其中引發關注度較高的有五處:

一、甘肅省蘭州榆中縣青城鎮葦茨灣村。

二、陝西米脂縣富平大平村。

三、廣東樂昌北部山區。

四、廣西恭城梘頭太平村。

五、貴州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

先來說說甘肅省蘭州榆中縣青城鎮葦茨灣村。

這個村的村民李文生珍藏有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

青城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就根據《李氏家譜》中的記載,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祕密——李自成兵敗後,與妻子高桂英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並在此終老,死後葬於青城葦茨灣龍頭堡子。

羅士文的研究成果驚動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專家。

2005年8月14日,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在蘭州舉行。在會議中隙,這些專家專程趕往榆中青城,拜讀了《李氏家譜》。

《李氏家譜》爲舊藍色布皮,抄寫紙爲舊時黃麻紙,繁體楷書。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欒成顯曾對《李氏家譜》作出真僞鑑定,稱:“青城《李氏家譜》爲康熙年間抄錄原物,不存在僞造。”

不過,家譜中關於李自成的記錄讓人啼笑皆非。

按照家譜的說法,李自成的爺爺與李斌之父是親兄弟,原籍陝西龍門縣(今米脂縣)。李自成是獨生子,起義後其父逃亡,不知下落。李斌則攜家逃至蘭州市皋蘭縣鄉下。

這種說法,明顯與正史的記載相悖,比如說,李自成的祖父名叫李海,父親名叫李守忠,死後同葬在距離米脂縣城二百里的三峯子亂山之中,明朝米脂縣令邊大綬帶人挖了這兩座墳,邊大綬本人還寫了一篇《虎口餘生記》流傳至今,上面記錄有挖墳的過程。那麼,李自成之父並非是李自成起義後“逃亡,不知下落”了。

而說李自成是獨子,也是錯誤的。

因爲,稍微瞭解李自成起義的人都知道,李自成麾下權制將軍、亳侯李過,就是李自成親大哥的兒子。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李斌還在《李氏家譜》的序言中記錄了吳三桂追殺李自成至雲南口子羅公山的情節,當時,李、吳兩人有一段對話:“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龍正位,無臣無主,大業在你,殺死愚弟何以足矣。將話言訖,三貴(吳三桂)俱禮勒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好一句“不知下事如何”,都快趕上說評書的節奏了。

想想看,如果吳三桂真從北京追李自成追到了雲南,豈會因李自成的幾句話就放了李自成?再者,吳三桂也沒有那個賊膽跟清軍爭那九五之位啊。

可惜的是,明史專家張顯清卻鄭重其事地說:“譜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證據。爲什麼青城會有這麼多的傳說?必然是有原因的,現在講口頭史學,即使對其證明不了,但對推動研究有意義,作爲學術見解提出來,還要進行比較長的論證過程。討論本身比結論更有意義,我們對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動明史研究的進展。”

李文生說,葦茨灣黃河東岸的龍頭堡子山下,有三座墳墓,前冢爲主,後二冢爲跟班,三墳即爲李自成以及其兩個衛士的墳墓。

張顯清等人於是踏訪了這個“闖王之墓”。

得到了張顯清等人的認可,甘肅省明清史學會於2007年聯合李氏後人在這座“闖王之墓”立碑揭幕,該墓碑高達2.8米,寬0.9米。

甘肅省明清史學會副會長宣雲清稱,他們還計劃在青城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築,以紀念、旅遊爲一體,以此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說了青城葦茨灣村這邊,我們接着先來說說陝北延安富縣寺仙鄉太平村。

這個村子裏麪人全部姓李,數百年來,這裏的村民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不願意與外界交流。

2002年8月,原來在中煤深圳公司上班的太平村村民李志強提前退休,並於2004年回到陝西老家,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李氏家譜。

李志強認真閱讀了這本家譜,然後高調宣佈,自己就是李自成十四世孫!

李志強介紹,太平村裏至今還存有兩幅清朝光緒十四年制的‘神軸’,又叫‘陰軸’。神軸是在沒有祠堂的情況下,太平村人用布繪製靈位名字和陰軸內三世先人的畫像供後世子孫祭拜,每年春節、清明祭祀完畢後用陰軸頂端的木軸捲起收藏於家中。現存的兩幅神軸是五世李成果和三世李飛的,保存較爲完整,製作年份估計是在清光緒年間。五世李成果的神軸與家譜上記載的李成果支系人名是一致的,而且兩幅神軸的製作工藝精細,畫面場面大氣豪華,有皇家氣派。尤爲重要的是,兩幅神軸的中心供桌簾面上,均繪有龍騰圖案,這在等級森嚴的清代社會中,尤其是清朝,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繪製龍的圖案,只有皇帝、王侯纔有這個專利,而且龍的圖案也很有講究,五爪龍代表皇帝,四爪龍是王侯。而太平李姓的先祖之所以敢在神軸上繪製龍,可見其身份之特殊。

另外,太平村村民世代神祕供奉着李自成和高桂英的鎏金銅像,

且太平村祖傳的祭文出現“朕”這個皇帝專用詞。

《富縣地名志》作爲旁證,也有記載:“太平村,宋高宗建貞元年(公元1128年)金康王南下時此村因戰爭廢棄百餘年。明末,李自成起義後,家人爲避殺難逃到這裏,起名曰太平村。”

太平村《李氏家譜》其實並沒記載有太多與李自成有關的文字,也難看得到什麼破綻,但供奉李自成和高桂英的鎏金銅像就有些問題。

是,李自成的夫人是姓高,但她的名字史無可考。所謂“高桂英”一名其實是姚雪垠在寫《李自成》時,爲了敘述方便,根據《楊門女將》巾幗英雄穆桂英的名字編造出來的,這一點,姚雪垠本人是親口承認的。

您說高夫人是您的祖先並供奉起來沒有問題,但也冠以“高桂英”之名,就讓人忍俊不禁了。

無獨有偶,在廣東樂昌北部和湖南宜章山區,幾乎每隔幾個村落便有一座小廟,這些小廟與富縣太平村廟宇的風格相同,既不是佛教也不屬於道教,廟裏供奉的也都是男女二神像,頭上戴着通天冠和皇冠,與太平村供奉的李自成和高桂英的鎏金銅像極爲相似。當地人稱,他們供奉的是明末清初的大英雄曹國公,女神像爲高夫人,並說曹國公不姓曹,姓李,叫李大人。

廣東樂昌市文史學者丘陵說,這個曹國公,其實就是大順國皇帝李自成。明末清初,在農民起義大軍中能夠叱吒風雲的,只有李自成和高桂英這一對夫妻。1645年,李自成從陝西撤退到湖北九宮山,他並沒有像史書所記載,被當地鄉民打死,而是退居幕後,其妻高桂英主持軍政,實現了大順軍與南明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現在,這個地區的許多李姓人都是李自成和高桂英的後裔。

廣東有李自成後裔,廣西也有。

廣西恭城梘頭也有一個太平村,該村村民李愛軍自稱是恭城梘頭太平村祖傳密諭傳承人、李自成後裔,他提出一個別具一格的觀點:李自成不是陝北人,而是恭城瑤族人。李自成是唐王李世民13代孫李梁之後。他還說,李自成兵敗後,回到廣西恭城,創建了洪門天地會,建立反清復明基地。現在,李自成創建洪門天地會的歷史文化遺蹟、遺址,以及大順軍後裔文化,均是恭城瑤族文化一部分。

最後,簡單說說貴州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

這個村村民並不姓李,姓陳,卻也自稱是闖王李自成的後人。

該村村民陳志明原系貴州電視臺退休的老記者,他說,闖王李自成兵敗,擔心遭到吳三桂的誅滅,隱居住在這裏,而且改姓氏爲陳姓,以掩人耳目。

陳先生說,現在,村裏陳姓人家的神龕上,都掛有一副對聯。上聯是:“陝西衣冠源稱李”,下聯是:“黔南祖餖改爲陳”。

實際上,不管哪一種說法,其自稱李自成後裔都是存疑的。

因爲,李自成很可能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由現有史料來看,李自成可考的老婆有四人。第一個老婆韓金兒沒和李自成產有子,因與蓋虎通姦而被李自成斬殺。第二個老婆邢氏也沒和李自成產有子,負責管理李自成軍軍用物資,耐不住寂寞,與李自成部下翻山鷂子高傑私奔,投降了大明,與高傑產有子,在南明襲封高傑興平伯爵位。第三個老婆即姚雪垠替之取名的“高桂英”,此女與李自成生活時間最長,同樣沒和李自成產有子,李自成稱帝后立其爲皇后。第四個老婆姓竇,原明宮宮女,人稱竇美儀,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納其爲妃,亦未與李自成產有子。

四個老婆,沒有一個與李自成產有子;而且,前面兩個都紅杏出牆,問題已經明擺着了。

李自成在對待女色方面,並沒多少興趣。娶明宮宮女竇美儀,其實是老大不情願的。當時,進入北京城的大順軍諸將認爲革命已經成功,紛紛搶金奪銀、獵豔漁色,但看老大遲遲沒動手,就搶了竇美儀塞給他,老大,你不要,兄弟們也都不好意思要,你要了吧,別冷了兄弟們的心。這樣,李自成纔要了竇美儀。

《明史》卷三明確有記載:“自成無子”。所以,自稱李自成後裔,與史籍記載不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