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帝制起始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終止於公元1912年清遜帝宣統退位,一共存在了2133年。

換言之,秦朝是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封建國家,也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曾令良工用藍田山美玉製成玉璽,據稱璽鈕雕如龍魚鳳鳥,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稱爲“傳國璽”。

“傳國璽”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爲了“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也成了野心家爭相追逐的對象。

大家都認爲,得“傳國璽”即是得天下的徵兆;擁有了“傳國璽”的政權就是一系相承的正統王朝。

l

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時間裏,秦國其實是一直飽受其他諸侯國歧視的。

它爲什麼會受到其他諸侯國的歧視呢?

曾經有史家認爲,這是因爲秦人並非華夏族、而是出自西戎的緣故。

但《左傳》記:秦莊公被戎狄殺害之後,他的兒子世父曾說的“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觀此誤,可知秦人和戎人是勢不兩立的族羣。

實際上,《山海經·海內西經》上也已經交待得清清楚楚:秦和周都是黃帝后裔。

《史記·封禪書》也記載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爲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依據《周禮》,諸侯必須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這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

秦襄公以主少昊之神和祭祀白帝,說明了他和周人同是黃帝后裔。

《說文》更是直接指出:“嬴,帝少氏之姓也。”

但是,就像某些別有居心的人一口咬定隋文帝楊堅和唐太宗李世民屬於鮮卑族人一樣,還是有人認爲《山海經》、《史記》、《左傳》等書記載有誤,只根據秦國飽受其他諸侯國歧視這一點,認定秦人出自西戎。

1976年,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被髮掘,墓葬中一個編磬上銘文赫然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八字。

這八字,迅速讓“秦人出自西戎”之說消失。

高陽是帝顓頊的號,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

秦王族以高陽爲祖,就說明其爲黃帝之後。

秦人既爲黃帝之後,根正苗紅,爲什麼會遭到其他諸侯國歧視呢?

姑且根據《史記》的記載,來看看秦國王族的祖先都經歷了些什麼吧。

按照《史記·五帝本紀》、《史記·夏本紀》、《史記·秦本紀》等記載,燧人氏生伏羲,伏羲生少典,少典生黃帝,黃帝長子的爲少昊,少昊生蟜極,蟜極生業父,業父生大業,大業生伯益,伯益生大廉,大廉生衍曾,衍曾生衍祖,衍祖生衍父,衍父生中衍,中衍生軒祖,軒祖生軒父,軒父生戎胥軒,戎胥軒生中潏,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一直傳到秦始皇。

l

以上鍊條中,有幾個關鍵人物需要特別關注。

第一個是伯益。

伯益又名大費,因爲善於調教鳥獸,被人稱爲伯益,或柏益、伯翳。

他也由於替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表現出色,被舜帝賜姓爲嬴。

這,就是嬴姓的由來。

舜不但給伯益賜姓嬴,還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爲妻 。

禹受帝舜之禪位後,任命伯益爲執政官,總理朝政。

禹死後,伯益成爲夏王啓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啓一人以下。

伯益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大廉,是秦始皇的祖先;次子叫若木。

若木有個裔孫叫費昌,費昌不堪夏桀之暴,叛夏投商,給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掉了夏,成爲了商朝的功臣。

大廉一支的子孫沾了費昌的光,成爲了商朝的貴族。

大廉的玄孫中衍,後來不但成爲了帝太戊的親從,爲太戊駕車,還娶了太戊的女兒。

如此一來,嬴姓部族就和商朝綁得更緊了,世世代代都輔佐商朝。

那麼,問題來了——商朝後來不是被周朝給滅了嗎?

商朝滅亡的時候,嬴姓子孫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

當時的嬴姓子孫中,比較出名的是蜚廉和惡來這對父子。

惡來以勇力著稱。

《墨子》、《屍子》等書都記載說,惡來有擒熊縛虎之能。

《史記·秦本紀》則重在強調惡來有天生神力。

《晏子春秋》講得最誇張,說惡來可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

插一筆:《三國演義》寫典韋初出場時,先是夏侯惇介紹他早年曾在張邈帳下手殺數十人,後來又寫他在山中有逐虎過澗的驚世駭俗的經歷,最後寫他在演武場挾戟驟馬,往來馳騁,並且獨撐被狂風吹倒的大旗,儼然是神級操作,三軍盡驚。

這個時候,曹操爲了讚美典韋,鼓掌喝彩說:“此古之惡來也!”

蜚廉和惡來在商亡時,都壯烈地以身殉國了。

從商朝的角度來說,他們父子無疑是大忠臣。

但從周朝的角度來說,就屬於頑固死硬分子了。

後世史家因循“商紂無道,武王革命”的調子,對惡來評價很低。

《史記.殷本紀》就認爲惡來“善毀讒”,商朝滅亡,他要負很大的責任。

《魏書》甚至說,殷紂就是因爲寄信蜚廉、惡來,所以喪其國。

《遼史》沒有直接說蜚廉、惡來有多壞,只說周公誅蜚廉、惡來,天下拍手稱快,民心大悅。

明人許仲琳的小說《封神演義》則虛構出許多惡來與蜚廉作惡的情節,把惡來與蜚廉設定爲大奸臣。

還有,《封神演義》不但把惡來與蜚廉寫得很壞,還完全顛覆了史書中記載惡來是大力士的形象,把惡來與蜚廉都寫成文臣,沒有縛雞之力。

話說回來。如果單單是蜚廉、惡來“作惡”就算了。

關鍵是,西周建立後不久,周武王死,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個時候,以紂王之子武庚爲首的商朝殘餘勢力聯合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發起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

嬴氏部族作死,以忠於商王室爲己任,加入了武庚的造反隊伍。

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廢霍叔,放蔡叔,迅速平定了大亂。

在這場平亂過程中,周公總共征服熊姓嬴姓之族有十七國。

不難看出,嬴姓一族拒周、反周,是不應該成爲諸侯的。

反觀其他諸侯,那是武王和周公兩次分封得來的。

受封的對象,一是同姓宗室子弟,二是異姓功臣宿將,三是含神農、堯、舜、禹及商湯的後代在內的貴族。

周王室共封了多少諸侯呢?

《呂氏春秋·觀世》的說法是:“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荀子·儒效》則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左傳》記:“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說法各有不同,但不管哪一種,秦都不在其中。

秦國的得來,在於伯益十六世孫、惡來五世孫非子。

非子在周孝王時期被安置於汧、渭之間管理馬匹。

非子養馬很有一套,不但把馬匹養得體健膘厚,而且善於給馬匹配種,將馬羣繁衍得漫山遍野,一望無際。

周孝王一時激動,控制不住情緒,將秦地分封給了非子。

這,便是秦國開始。

不過,非子雖然獲封秦地,成爲了秦國始封君,但他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出兵擊敗西戎,才被周宣王封爲西陲大夫。

又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率兵救周,立幽王故太子宜臼爲天子,是爲周平王,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才被封爲諸侯。

也就是說,直到秦襄公時代,秦國才正式成爲周朝的諸侯國。

從秦國的立國過程來看,它遭受其他老牌諸侯國的歧視,就在所難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