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讓魏碑更有書寫性!看看這位大師如何示範......

于右任尤精書法

早年習唐楷兼學趙孟頫

後來轉攻魏碑刻石

得其骨力洞達拙樸酣暢

獨具一格

書寫性極強

中年以後,以碑意入行草

創立了風格獨具的“於體”行草書

于右任,於閣老,美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於閣老,陝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陝西涇陽鬥口村,政治家,活動家,民主革命的先驅,“當代草聖”,傑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于右任擅長詩詞、書法,他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爲“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

于右任的書法,便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書作。

于右任早年書從趙孟頫,後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腐敗,國力漸衰,中華民族受到列強侵略。於閣老所以喜歡魏碑,是因爲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獷豪放之氣。他懷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以圖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

於閣老自1929年始,即從事歷代草書之研究,1932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他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爲原則,全面系統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

於閣老的書法雄豪婉麗,沖淡清奇,於先生到了晚年,他的草書更進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險,絕無雷同。

在於老的筆下,將草書熔章草、今草、狂草於一爐,時呈平穩拖長之形,時而作險絕之勢,時而與主題緊相粘連,時而縱放宕出而回環呼應,雄渾奇偉、瀟灑脫俗、簡潔質樸,給人以儀態萬千之感。

於老將推廣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用於實踐,作到筆筆隨意,字字有別,大小斜正,恰到好處。結體重心低下,用筆含蓄儲勢,出神入化。

于右任作歌:“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遠不望(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

于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爲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勳;他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一生寫下詩詞近900首。

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人品、書品爲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

于右任從“二王”一路走來,吸收北碑之精華,加之他個人品質修養和才情智慧的非凡,因此造就了許多價值難以估量的藝術品,爲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珍寶,爲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寶庫樹立了又一座書法藝術豐碑。

于右任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校長,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聖人者,古來指品格極高尚、智慧極超羣之人,亦稱在某方面有極高成就、造詣之人。春秋有“聖哲老子”“聖人孔子”,晉有“書聖王羲之”,唐有“詩聖杜甫”等。而縱觀書壇,堪稱“千古草聖”者,唯於先生一人也!

中晚年的於閣老久居政府要職,地位顯赫,卻以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聞名於世。常爲子女學費生活費而舉債。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書法志商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