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幷州人,盛唐詩人。幼時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對許多經典書籍都頗有研究。青年時期讀書更加刻苦,文學聲譽極高。但在仕途上他始終不如意,未能取得進士功名,僅以四門學士身份作了縣吏,一生鬱郁不得志。後更受人誣告,只得辭去吏職,居家十五年。他爲人豪俠仗義,武陵少年紛紛從遊。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越加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抒發胸臆。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與高適、王昌齡等時有唱和。

王之渙詩歌用詞樸實,然造境深遠,其中《登鸛雀樓》一詩,以概括之筆書寫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盛唐情懷。

全詩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歌前兩句,寫詩人登樓所見景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太陽漸漸沒入連綿的羣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這兩句雖似作者隨口吟出,卻也對仗工整,色彩鮮明,氣魄宏大,景中含情。

詩人登上名聞天下的鸛雀樓,西望山景,銀光萬道的斜陽緩緩沒入山腳,景色是多麼瑰麗;東觀水勢,奔騰呼嘯的黃河,滔滔流向大海,氣象又是多麼壯觀! 這大好河山的無邊美景,激起詩人的一片雄心,準備向更高處挺進攀登。

這詩歌頭兩句,均從大處着筆,上句以所見實景寫山之高,下句以想象中的黃河寫水流之長,橫向縱向相交,共同形成宏闊的空間輪廓,爲下文的說理打下了深厚的鋪墊。而同時在對太陽、山、黃河水的描寫中,彰顯着大氣、壯闊、奔騰的氣勢,映射了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

結尾兩句爲作者登樓所感。作者面對高聳入雲的中條山,想象着日夜不息流淌的黃河水,這樣闊大的境界美好的 景象,使得詩人思緒萬千,流連忘返,於是,自然地道出了這無比催人奮進、富含哲理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南朝劉勰曾經說過:“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王之渙有幸登臨鸛雀樓,既望山,又觀海,自然會神思飛揚,於是作此深刻的哲理論斷。

王之渙登高遠望的胸懷給予我們深刻的哲理啓示:人生就像登樓,站得高看得遠。只有不斷攀登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越來越高的境界。讀罷此詩,我們不僅得到藝術享受,更受到哲思的薰陶、精神的鼓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