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至今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特色的口号,那么对老北京人来说哪些口号才是独特记忆呢?

土改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使用,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民第一次从土地上得到强烈的归属感。

抗美援朝

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取名叫“援朝”和“卫国”的,数不清啊。

超英赶美

“十五年超英,二十年赶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全民大炼钢铁,连小学生在路上捡到螺丝帽、铁丝都要送到附近工厂去。

老大哥

50年代,中苏关系好的时候,中国在许多方面学习苏联,就亲切的成为:“苏联老大哥”。后来工人阶级也被称为“工人老大哥”。亲切实在。

除四害

消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当年除四害手法也是五花八门!灭老鼠就掏洞、水缸捕鼠、调墨油粘老鼠,孩子们把老鼠尾巴割掉,统计数量交给学校。

学雷锋

60年代开始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做好事到今天依然是经常用的口号。

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量知识青年离开,扎根农村。那个特殊的年月,每个家庭都有着每个家庭不同的故事,上山下乡,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

恢复高考

1977年12月 ,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几百万13-37的应考生涌进考场,虽然之录取不到30万人,但是整个社会的学习气氛重新点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计划生育

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这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少生快富。一直是当时的流行劝导语。而如今开放二孩政策,回头看,当时的孩子们是孤独的唯一的一代。不能忘怀的当年的流行,如今的怀旧

三转一响

60年代家庭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算是奢侈,拥有他们是自豪的!

粮票

从50年代中一直到了90年代初,粮票这种特殊经济体制下,限定商品流通供应量的票证,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40年!如今却是收藏家的宝物。

小人书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民间故事,革命题材,历史人物,总之,小人书在那时是孩子甚至大人的珍藏,不翻烂不不罢休。

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当时风靡一时。

军大衣,绿军装配着毛主义像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衣服。那个时候,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

军挎包

那个年代一水的军挎包,流行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可能和好看不太相提并论,只是要跟随就是流行。漂亮的姑娘,年轻的小伙儿必须人手一个

花棉袄

-----在军大衣流行的岁月,女子们、孩子们也会在节日穿上花棉袄,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

的确良白衬衫,不用烫、透气凉快,耐磨耐穿,在当时只有粗布单一蓝色的中国来说这是非常时髦的,还要排队抢购。

海魂衫

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那种蓝白间隔的横条纹随处可见,一袭醒目的海魂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阳光灿烂的十字街头,曾勾逗出多少美丽少女怀春的浪漫情愫。

海鸥相机

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私人相机,在当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了价格,还要有技术。那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每次外出都需要借用。

毛主席画像

那个年代家里都会将敬爱的毛主席画像挂在家中,没有一家例外。形成了一种家庭装饰的必须品,像亲人,也是一种保佑的寄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