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的生豬供應形勢越來越緊張,上至國家下至地方,近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扶持養豬。其中,有關“地方禁養政策解除”的說法,在養殖戶中引起熱議。在這裏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原話是國務院“要求各地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可見,取消的不合規的禁養、限養,並不是全部放開。

近幾年,禁養、限養政策在地方上有擴大化的趨勢。有些地方在劃定“禁養區”、“限養區”時隨意擴大面積,甚至出現了部分所謂“無豬鎮”和“無豬縣”。處在“禁養區”內的養殖戶往往被一拆了之,後續復養問題卻沒人管了,這種做法本就不符合國家有關“禁養”的精神,但卻在很多地方得到實施。

自去年非洲豬瘟到來後,我國生豬產能下降幅度在三成以上。尤其是進入下半年以來,毛豬價格和豬肉價格雙雙大幅上漲,豬價突破歷史新高,消費者叫苦不迭。而從農業農村部檢測的數據來看,下一步生豬供應還沒有好轉的跡象。有人建議增加豬肉進口來緩解缺口,去年全球豬肉進出口量不過八九百萬噸遠遠無法彌補今年的缺口,現在到了迫切需要恢復產能的時候。

所以,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筆者注意到了兩個主要變化,養殖戶一定要注意:1.對禁養、限養政策的糾偏。國家此次明確要求,對受禁養限養影響被迫拆遷的養殖戶,各地要合理安排場地復養。2.發展規模養殖,支持農戶養豬。“支持農戶養豬”這句話已經很久沒有聽到了,近些年,各地都在強調發展規模養殖,似乎只有大場纔是主流。非洲豬瘟的到來讓很多認知到,散養戶也是我國生豬行業的中流砥柱。

隨着這兩項政策的實施,散養戶的機會來了。近期,國家宣佈取消養豬生產設施用地15畝的上限規定,這意味着散養戶可以趁機向中等規模養殖進行過渡。有專家預計,距離非洲疫苗正式上市需要1~2年時間。筆者建議散養戶趁機抓緊補欄,把規模搞上去,當然前提是防控好非洲豬瘟。

未來兩三年都將是養豬的紅利期,筆者建議養殖戶在賺到錢的同時,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環保設施。這兩年,國家爲了快速提高生豬產量,可能對一系列的要求沒那麼高,但隨着產能恢復之後,環保限養的政策勢必又要開始恢復。養殖戶如果沒在這段時期內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到時候恐怕要面臨退養的風險了。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您的點贊評論收藏分享都是對筆者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