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相趙普,晚年時回家就回書房,其他人問他讀什麼書,趙普說:“但只半本論語。”

別人不信:“一位開國之相需要處理、權衡、開拓的事業如此繁雜,說他讀盡天下書也有人信,半本論語,何至於手不釋卷?”

趙普死後,他的家人開箱檢視,果然只有《論語》二十篇。

仰望偉人,往往只看到最終的功勳卓絕,在這巍峨大山下自懺形穢,告訴自己高不可攀,似乎便有了放縱自流、虛度光陰的理由。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功德、讀書,所有後天付出努力能夠改變人生的指引,孔子都告訴過我們。

他認爲,即便成就大事也不需要太多,五者足矣:“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恭、寬、信、敏、惠。”

1

自愛——“恭則不侮”

恭不僅是對別人有禮有節,更是一種狀態,是內心莊敬尊重,對萬事萬物持有平等恭謹之心的人的形象。

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人,纔會進退有度不卑不亢。

魏晉時期,有位世家子弟鍾會,十分仰慕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鍾會升官後,備下重禮,前去拜會嵇康。

去時嵇康正在打鐵,對鍾會不理不睬。鍾會憑着內心的孺慕之情,在一旁垂手默候了一個多時辰。

起身準備打道回府時,嵇康卻問他爲何而來,言語間也不曾看鐘會一眼。

正是這次冷鄙,讓鍾會從敬至怨,向皇帝進了嵇康的讒言,最終嵇康殞命,廣陵散絕矣。

鍾會初視嵇康,如孺牛慕父,卻因嵇康的不恭之態反目成仇。是以孔子說:“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

格局——“寬則得衆”

寬厚,不是一味的容忍,它是理智的選擇,格局的表象。

一個着眼百年虧盈的人自然寬厚坦蕩,一個只知寸步利益的人自然狹隘易怒。

春秋時期,一次楚國戰勝,楚莊王宴請羣臣歡飲,讓許姬爲將士奉酒。

忽而風來燭滅,有位酒意上頭的將士趁機拉住了許姬的手,許姬掙脫並扯下了對方纓帶。

許姬狀告莊王,要點明燭火查看是誰斷了帽纓。楚莊王制止道:“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明燭前請諸位都去掉帽纓。”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許姬埋怨莊王,莊王說:“君臣宴飲,旨在融洽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加以責罰,豈不違背初衷?” 許姬這才明白王上之意。

三年後,晉楚交戰,有位大臣浴血奮戰,毫不顧身,楚軍士氣爲之大振。

論功時那大臣卻叩拜在地請求赦免,原來他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掉的人。楚國便是憑藉這次勝戰,替代晉國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恩惠有所企圖,只能管用一時。格局使人寬廣,自然從者如雲。

成大事者,格局寬厚乃是基礎。是以孔子說:“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

3

自律——“信則人任焉”

誠信,需要非常強大的自律,才能抵擋住物質精神的誘惑,去堅守自己的承諾和底線。

漢武帝臨終時,將幼子劉弗陵託付給霍光,與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朝政,卻只送了霍光《周公輔成王》圖。

其他幾位輔政大臣都是勞苦功高之輩,霍光位卑人輕,何以能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青眼?

《史記》中記載霍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皇宮禁地,二十多年,卻連再小的過錯都沒犯過。

自律到骨子裏,真是一種讓人害怕的能力。是以自律的人,才尤爲得到他人的信任和重託。

4

清心——“敏則有功”

李斯未發跡時,白身求見秦國當政呂不韋,不顧惹惱呂不韋會引來殺身之禍,將呂不韋的尷尬處境一一揭露,使得門客三千的呂不韋也大爲震驚,獲得器重,官至丞相。

後來趙高更換皇位繼承人,最大障礙便是手握重權的李斯。這時李斯卻喪失了他一貫的機敏,任其胡作非爲,最終趙高掌權,將李斯囚禁,堂堂丞相因餓至死。

以李斯之能,深知趙高指鹿爲馬的危害,奈何他久浸富貴鄉中,不願自己富貴損失一點,喪失了一無所有時的機變,反而落得身消族滅。

清靜能生睿智,睿智方見機敏。保持清靜睿智的心去分辨,才能敏銳地體察出青萍之末的風起,推斷局勢走向,做出正確抉擇。

5

忍讓——“惠則足以使人”

世間人們認爲的好處,其實相差無幾,物質也好,尊嚴也是。

稟着施捨交換的心態,妄圖用一點小恩小惠換取別人的支持,是十分愚蠢的心理。

華服高位,世所共好。將以分人,必有忍讓。

莫言小時候家裏窮,一年只有一次新糯米推的湯圓。一年寒冬喫新湯圓時,院子裏來了個老乞丐,莫言想也不想拿起紅薯去給她,沒想到卻被莫言的母親阻止了。

她端來一隻新碗,將自己碗裏的湯圓倒了一半給乞丐老阿婆,小小的莫言在一旁很是懺愧。

真正的恩惠,是利益分割,是對方感受到從你傳給他的尊嚴與力量。對方走得更遠,共同行進的道路也更遠。

是以《禮記》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做好大事並不難,難的是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放縱和貪婪在阻礙我們。

來源:天下讀經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