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畫壇祭酒宋吟可先生早年山水畫極佳,其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山水畫作,出入宋元之際,最擅以線立骨,複用斧劈皴法強其體量質感,見出精湛的傳統功力。然而,這並非先生繪畫的旨歸,成就最著名的當爲人物畫與晚歲多所創穫之水牛與梅花。

自古寫梅爲文人墨客的雅好,爲求精神之寄託,因故梅花爲“四君子”之首,畫梅者如恆河之沙不可數,若果欲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何其難哉?宋吟可先生的梅花,於中國繪畫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以形式言,先生畫梅的積極意義在於佈局時的精心策劃而又不着痕跡,將自然狀態下的梅花枝幹提煉成線性元素,以書法用筆的方式完美地再現於紙,同時很好地把控着以墨線兼帶情感地對宣紙進行合理合情而又符合視覺審美法則的塊面大小不等,不齊三角之美的分割,使欣賞者在由初始欣賞到梅花本身點、線效果引人入勝的同時,繼而深化到體悟畫面錯落有致的負空間效應的無限美感,亦即平常所言的“計白當黑”之具體應用。先生畫梅,雖然畫得滿紙穿插,或者數枝扶疏,卻是無論繁簡,皆能做到“屈伸盤礴,縱橫自如”。對於畫得繁者,“粉葩爛漫,有空谷深林境界”。刪繁就簡者,則是“疏影暗香”“無不蕭散幽逸”的。

就筆墨言之,吟可先生的梅花,尤爲重視在表現老幹與嫩枝時的筆法變化,不使其雷同。主幹常回鋒藏毫以顯厚實穩重,並不張揚,幾近沉着與舒展並舉,內斂與婉轉同張的楷、篆書意味極強的書法用筆。嫩枝則輕巧靈動,又回還往復,筆掛着紙而行,強調枝條間的顧盼自如與組織的妥帖適意,其用筆與署款常用的小字行書如出一轍。於用墨,更是先生繪畫的亮點,謹以畫梅花論,即“一幅之中,濃淡相間,一卷之內,燥溼並行”。點花之色,麗而雅。又慣以赭色和墨附着於枝幹,腴而明。

先生的仕女畫得極其到位,畫梅又這樣優美,似乎二者有些聯繫,原來古人就曾說過:“寫梅如畫高士,如繪美女,簡淡衝雅,自見其高,幽靜貞閒,自見其美”的話。

作者:仲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