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二记

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接连下了三道懿旨。懿旨内容都指向载沣和他的儿子溥仪。

第一,让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即位为皇帝;

第二,让摄政王载沣监国。

当时,溥仪才3岁,而载沣却是26岁。两人相比较,显然载沣即位更利于清朝后续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慈禧太后不让载沣为帝?难道因为他和光绪是兄弟么?

实际上,慈禧病重的时候,曾秘密召见过古稀之年的老臣张之洞以及军机大臣世续,告知二人,打算立溥仪为帝,意在征询。

《国闻备乘》中记载,张之洞说: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张之洞对此发表意见,向慈禧太后提议,立载沣为帝。这样才是社稷之福。为什么?清朝已经两世“临以幼主”,若再加上溥仪,则是三世,他心里忧愁,担心又是垂帘听政。

慈禧颇是戚然,你这样说,很有道理,但是:

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什么意思?同治皇帝载淳驾崩后,按道理,应该找个人,为子嗣,继承他的皇位,满足“父死子承”的规则。但是没有,反而兄终弟及,立平辈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如今又立平辈载沣,实在是“无以对死者”,愧对同治皇帝。

当年一锤定音立光绪的人是慈禧太后,现在反对载沣的人也是慈禧太后。都在理,合乎时宜!不立载沣,那怎么办?

慈禧又说:

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而无所憾也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溥仪承继同治,而让载沣主持国政,辅助溥仪。这样做,公义私情,两相都好。

好吧!张之洞又说,“让载沣主持国政,没有名义啊,名不正言不顺的。”

慈禧太后问:“那怎么办?”

张之洞出招,“前明有监国,国初有摄政王,可以按照此例来。”

所以,最终意见:立溥仪为帝,但载沣监国摄政。而不立载沣的原因看似“愧对死去的同治皇帝”,实则违背慈禧的个人利益——慈禧相信自己没那么快死去,自己还能继续执政。

我们仔细观察慈禧太后前后的一波操作,会发现,立溥仪恰恰是她一招棋的最终成果。

戊戌变法后,慈禧动过“废黜光绪,改立溥儁”的心思,不过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溥儁是她弟弟桂祥的儿子,光绪不听话,那就换个听话的溥儁。令人遗憾!慈禧太后无法摆平绝大多数外国公使的反对意见,所以计划夭折。

随后,慈禧太后将目光注意到生性禀厚的载沣身上。为拉拢载沣,她将心腹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她的养女,赐婚载沣。目的也明显,生育儿子!

公元1906年,溥仪出世。

公元1908年,溥仪为帝。

慈禧太后第四招棋才彻底完成。自然而然,载沣不可能为皇帝。

综上所述,慈禧可能是早有预谋,最重要的是载沣肯定不符合她的实际利益,所以她最终立溥仪,而不是载沣。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