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德國第11期,深挖歷史細節,不說耳熟能詳的事

  德國納粹黨在希特勒的帶領下,藉助一戰後的全球經濟蕭條,成功獲得德國的執政權。並在上臺後依託一系列的“獨裁”法令,確立德國納粹黨在事實上凌駕德國政府之上的國家組織結構。

  也正因如此,當德國自1939年發動“閃擊波蘭”之後,大家都理所當然的認爲德國納粹黨迎來黃金期,它可以大踏步的將權力的觸角伸進所有德軍佔領區。

  並像它們在德國本土一樣,取代當地的地方行政機構,做地方政府的太上皇。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對此小袁的觀點是“德國納粹黨的權力被嚴重誤解”。

  納粹黨作爲德國法西斯的直接化身,在戰爭爆發後其也確實做好了出面掌管佔領區的準備.但是希特勒並沒有給它們機會,只給了一個當“輔助”的授權。

  即幫助當地的行政長官安撫治下的百姓,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反抗情緒,以及落實同化佔領區居民的希特勒最高指示。

  因而在只能當“輔助”的背景下,德國納粹黨整個二戰期間,在德軍佔領區的主要工作都是在當地居民中,成立信奉納粹黨思想的"特殊”地方分支。

  至於怎樣讓當地人心甘情願地加入自己的“傀儡機構”?納粹黨除了在當地挑選納粹思想鐵桿粉絲當頭目,讓他們憑藉是當地人的身份感染他人加入之外。

  最重要的方式是給當地的權貴送上一堆的“好人卡”,二戰前期德國軍隊高歌猛進階段,歐洲大陸有大批輿論認爲以後的歐洲秩序真的到了德國人高高在上的階段。

  如此一來德國國籍一時間成爲最搶手的“好人卡”,大量德軍佔領區的有錢人、有權人紛紛爲了它爭的面紅耳赤。而也正是因爲這種迫切的需要,德國納粹黨策劃了加入納粹性質地方組織,贏取德國國籍的“大酬賓”活動。

  根據“大酬賓”的細則,只要加入“組織”,並在組織中擔任穩定的公職或者是爲組織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德國納粹黨可以爲他開闢辦理德國國籍的綠色通道。

  與此同時對於當地的普通居民,納粹黨也沒有放棄,對於這羣人雖然不會給“國籍”,但是提供“安全”。只要加入德國納粹黨扶持組織,即被給予一種忠於納粹德國身份,有了這個身份在佔領區可以避免被無限制的剝削,基本的生存安全沒有問題。

  因而在“安全”和“高高在上”的“誘惑”之下,德國納粹黨在德軍佔領區的發展不錯,其下屬地方組織的成員與日俱增。其中在今天法國洛林地區的納粹黨“傀儡組織”發展的最耀眼,一度高調宣佈自己所在地區98%的居民都是自己的成員。

  而當有了這廣大的“羣衆基礎”之後,德國納粹黨官員的心開始澎湃起來,曾經一度想着效仿當年德國本土的歷史經驗,讓納粹黨凌駕當地政府之上。

  但這當即被其領袖希特勒給否決了,1940年前後希特勒明確表示在德軍佔領區信奉“領袖原則”,即在每一塊被佔領區,他親自任命的“代表”,纔是最高權力決策人。

  當地的納粹黨組織服從“代表”的指令,而非德國本土納粹黨本部的指令,簡而言之即德國納粹黨的權力僅限於德國本土以及確定要加入本土的地方,其他德軍佔領區不歸它管。

  在“德國納粹黨權力不出本土”的希特勒指示之下,那些德國納粹黨扶持的“特殊分支”開始相繼政黨化,這不1940年10月,荷蘭的“特殊分支”搖身一變成了荷蘭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而爲了捍衛自己的權威,希特勒的地方“代表”們也積極的行動着,1942年國防部長兼德國東方佔領區最高領袖羅森貝格,下令自己轄區內的德國納粹黨機構,停止一切自由活動,此後所有活動行爲必須通過他批准才能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