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以洶湧澎湃之勢席捲整個教育界,從幼教一直滲透到高等教育。從一輪又一輪的國際教育展到一所又一所興辦的國際學校,就可以看出,門可羅雀的國際學校和國際教育展覽裏,呈現國際教育已經從小衆化向大衆化邁進的趨勢。

漂亮的年輕女人控股書在她的懷裏的畫像。美國 fla

國際教育

照片的不同在世界地圖上,標誌飛向他們

前段時間,有一位清潔工,把女兒送到國外留學。面對這個令人唏噓,又矛盾重重的事件,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實:國際教育早已不再是權貴階層的特權,國際教育已經成爲普通家庭升級的教育消費。在大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普通居民只要賣掉一套房子,就能讓孩子到國外留學四年,好一點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把孩子送到了國際學校。砸鍋賣鐵都得供孩子上學,爲了孩子,怎麼會在乎一套房子?

國際教育在國內發展歷史其實也不短了,屈指一算,真正發展起來也得有20多年。最早的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深圳蛇口國際學校等1980年代建立起來的國際學校,是不收中國學生的。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有些學校開始招收國際學生,但這些學校生源基本上外籍學生。國際教育真正發展起來也就是21世紀以來至今的十幾年時間。

到2016年,全國國際學校的總數量就超過了700所;2017年,國際學校的數量超過了800多所,而今年國際學校的數量已經破千了,在北京這個地域,國際學校達到100多所。這個數據還不包括目前打着國際牌號的幼教。

與此對應的是我稱之爲第三條道路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雜交模式的高等教育,這種準留學的高等教育模式,本科階段就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2342個,其中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共1090個。這是什麼概念?目前國內高校近3000所,其中本科類型高校只有1000多所,但中外合作辦學就有1090個,意味全國本科類型大學,平均每所都有一箇中外合作辦學。

爲什麼這麼多機構、資本和大學熱衷舉辦國際教育,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因爲市場空間巨大,利益驚人。我看到過一組數據,說國際教的產業高達4000億萬。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包括哪個學段、哪種形式。但這種巨大的國際教育需求是存在的。記得有個家長告訴我,選擇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費低於3萬的不考慮。

我之前有個疑問,這麼多搞國際教育的機構,哪來這麼多生源?數字會說話,以中外合作辦學爲例,在北京有30多中外合作辦學的參加統招,有不少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比北京一本線高出100分左右,錄取分數之高,非常驚人。有個國際教育機構專門招收國際高中的學生,每年很低調,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愁生源。雖然這所機構不是所有國際教育生源的整體狀況,越來越大的需求說明,家長不差錢,國際教育不愁生源。這說明,國際教育已經從選擇性教育到了剛需階段。

至於原因,我之前已經分析過,再次重複一遍:中國的高考考生家長已經成長起來,不僅僅是富裕起來了,他們站在比較高的平臺上,對高等教育具有甄別意識。考生家長以70後、80後居多,這批人到中年的家長,大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經商、或從政,或從事文化教育,眼界比較高,對中國高等教育和西方高等教育有大致的瞭解,在志願抉擇時,會把籌碼投給國際教育。

但是,正因爲需求越來越強烈,市場越來越大,混亂跡象已經顯露出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泥沙俱下。針對國際教育,難道外國的月亮真的比國內圓?這一點我是存疑,任何一種教育,都有起優缺點,包括中國基礎教育的應試,並非是一無是處的。

這麼家長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現在一些國際學校的收費一年高達20多萬,用這麼高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國際教育,這些家長真的瞭解國際教育嗎?尤其是從幼教階段或小學階段就把孩子送入國際教育的家長,對孩子未來規劃真的很清晰嗎?我想,這中間大量的家長是盲目的,他們對國際教育不瞭解,又不清晰孩子未來教育,特別是,自己的孩子以及家庭情況,讓孩子自小接受國際教育是否適合。

考察一所國際學校,最爲重要的是要全面考察其開設的國際教育的課程,是否和國外優質高等教育接軌。每年升學率問題,真正有多大比例能升入國外優質高等教育。一所國際學校,每年一兩個能升入國外優質高等教育,是沒有說服力的。

如果孩子自小進入了國際教育,接受所謂流行的國際教育,當他升入一所國外劣等高等教育,甚至是野雞大學,這豈不是一個教育悲劇嗎?

所以,選擇國際教育機構,必須要面對面,詳細考察,全面分析。減少盲目,明確孩子未來規劃,杜絕教育悲劇的發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