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季胜利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声说着:“今天当着叔叔阿姨的面,我也正式跟你道个歉,我昨天不应该打你,我很后悔,爸爸错了,请你原谅爸爸。

最近,暑期档的热播剧《小欢喜》由于对当代家庭亲子关系的真实刻画,引起众多观众的讨论。

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戏剧冲突就是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冲刺高考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亲子矛盾:

孩子已经长大,渴望离开父母的怀抱自由奔跑,渴望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而父母却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为孩子规划的路线成长,不断地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冲突。

其实,很多父母一生都在为了孩子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而努力,而忽略了自己想要成为怎么样的父母。

来自家庭的道德绑架:“我这都是为你好”

从小到大我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懂,我这是为你好啊,你将来会感激我的。

这句话几乎是中国式家庭的教导金句。

而《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单亲妈妈宋倩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份沉甸甸的爱。

为了能让女儿乔英子在学习时不被打扰,她在家中安装了隔音墙来制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就连百叶窗的升降都是只能在外面控制。

见到了女儿在天文馆流利的英文解说,又萌发出在家营造天文馆氛围的想法,以此来训练女儿的英语口语。

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不仅精心熬燕窝汤,甚至让女儿生吃海参,而且,不管多恶心都得吃下去。

为了让女儿能安心备战高考,甚至拒绝前夫看望女儿。

在发现女儿逃课在前夫家里拼模型,一气之下摔碎了模型,惹得乔英子委屈大哭。

这对母女,妈妈的梦想是“清华北大,任选其一”,女儿的梦想是“进入中国国家航天局”。

在妈妈看来,她为女儿量身定做的目标就是最好的,女儿不应该有自己的计划,甚至应该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完全契合。

当女儿开始反抗的时候,她开始声泪俱下地控诉:

“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为你我放弃了多少我也想干成的事,我对你说过吗?”

宋倩举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360度的介入、干预甚至是掌控着女儿的生活。

然而这些付出却最终导致了英子厌学,翘课,成绩下滑,甚至患上中度抑郁症的结果。

以爱之名,两败俱伤,多么令人可悲。

三毛曾写过: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当孩子身上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是很难快乐的,这份爱太沉重,沉重到孩子失去了追求自己理想的勇气。

《新华字典》关于“前途”的例句是这样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所以,不要总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名号安排孩子的一生。尊重孩子的选择,信任孩子的选择,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被倾听的孩子,生命充满无限可能

被听见的孩子,才是有生命力的。

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黄磊在《小欢喜》中饰演了一位温柔开朗、善于化解家庭矛盾的男人,除了这些,他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放低姿态去倾听孩子灵魂。

他的儿子方一凡是一个脑子灵活却不爱学习,喜欢唱歌跳舞的中二少年。在大部分人眼里,方一凡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熊孩子。

剧情发展到第二十五集的时候,失业的方圆在商场里看到了在跳舞机上活力四射的方一凡。

他先是把方一凡臭骂了一顿,然后又郑重其事地询问儿子:“你认真地看着爸爸的眼睛,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唱歌跳舞?”

方一凡很认真的回答:“我不是为了玩,不是为了考不上大学,而去混个大学,我是真心喜欢。”

方圆听完孩子的一番话后,心里十分触动,当下表示:爸爸单方面支持你。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又有多少孩子在羡慕方逸凡的幸运,因为他有一个愿意认真倾听他内心需求的父亲。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硬塞到模子中,印出一个复制品来,更不是忽略孩子的诉求,一意孤行。而是学会倾听孩子,允许孩子表达他们自己,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对不起”比“我爱你”更重要

养孩子最难的事,莫过于做一个能管理好情绪的家长。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家长,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勇于向孩子道歉的家长。

剧中的另外一位父亲季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季胜利是地方区长,常年在外工作,从小把儿子寄养在外公外婆家。直到儿子高三时才调回了北京,此时他已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六年了。

六年,是陌生,是疏远,更是隔阂。

季胜利天天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儿子呢,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养成了叛逆骄纵的性格,无心学习,一心沉迷赛车。

父子两人三天两头就要吵上一架,父子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两个人水火不容的关系,更是因为季杨杨一封大逆不道的检讨书而发生宇宙大爆炸,因为季胜利动手了。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却是在怒扇了儿子一巴掌之后,季胜利竟然愿意当着4个孩子和其他5个家长的面给儿子道歉。

季胜利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声说着:“今天当着叔叔阿姨的面,我也正式跟你道个歉,我昨天不应该打你,我很后悔,爸爸错了,请你原谅爸爸。”

季杨杨听到父亲的道歉,静静地用毛巾遮住了自己的头,双肩颤抖,低声啜泣。

父母永远在等孩子一句谢谢,孩子却永远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

我想,那时候的季杨杨,一定是既委屈又开心的。

这么多年来,对父亲的埋怨似乎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

没有记仇的孩子,只有不会道歉的父母。

当家长真诚向孩子道歉的时候,孩子是很容易原谅父母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宽容往往比大人多得多。

所以,当你冤枉了孩子时,请说“对不起”,孩子的委屈才能烟消云散;

当你没有兑现承诺的时候,请说“对不起”,孩子才能跟“失落”挥手告别;

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请说“对不起”,才能打消孩子的惶恐不安;

有时候一句“对不起”顶得过一万句“我爱你”。

要记住,从你开始道歉的那一刻起,就是伤口愈合的开始了。

放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为人父母,恨不能孩子的一生顺风顺水,避免一切挫折与失败。

于是,大手一挥,自作主张替孩子规划好成长的路线。

以为只要孩子按部就班,便可无忧无虑。

可若是挫折突然袭来,孩子又如何凭单薄之力抵挡呢?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只能陪伴孩子走一段的路,终究会有挥手告别的一天。

而我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爱,便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