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评价明初开国功臣刘基时说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说起刘基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他的字号“刘伯温”,那对大多数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但是这位“功冠明初”的重臣,下场并不怎么美好。

中国古代的为臣之道中,有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功高震主”。震主成功的,如李渊、赵匡胤自然成了新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历代皇帝也有一个最大忌讳,就是放任大臣权势过大。震主不成功的大臣,难免就成为皇帝杀鸡儆猴的目标。

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的想法,这些皇帝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难免会错杀几个并无二心的大臣。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杀鸡儆猴”式的错杀,为数还相当不少。

尤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手下的开国功臣和名将都几乎难逃“兔死狗烹”的境地。为了警示开国功臣,他从洪武五年开始就先后颁布了《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资世通训》和《臣戒录》等诏令。

明朝开国功臣中的聪明人看到这些诏令,不贪恋荣华富贵早早退场,或许还能留下一条性命;而沉浸在一起打江山的激情中,还没有及时调整角色变化的功臣都无一幸免。

刘伯温于政令、军事和文学上都颇有造诣,但是于揣测人心和放弃荣华富贵上却并没有太大智慧。

朱元璋开国封侯79人,到他死的时候朝中几乎没有开国功臣的身影了。被朱元璋直接赐死的有28人,因为其他案件牵连的17人,死后追罪的有4人,死后被罪及家眷的有2人。而常遇春等9人虽然本人没有被杀,但是他们的子孙家眷都因为种种理由被殃及。

如果说这些功臣、名将的死,可能是因为他们分量没那么重、名气没那么高,那从明初最著名刘伯温之死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下朱元璋的为人。刘伯温对朱元璋来说有多重?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权臣和治国顾问。

在民间演义中,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可见刘伯温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相上下。可以说朱元璋能从一个泥腿小子到天下归心,刘伯温的功劳居功至伟。

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施德政、得民心的政策,让天下百姓归心;他又被后人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的文人中非常有号召力;就连明朝开国《大明律》的制定,都出自他的手笔。

极高的声望让他在民间的形象被神化,成了奉天帝之命带领龙九子帮助朱元璋建国的下凡天神。

可惜朱元璋并没有珍惜这位“天神”,开国后封刘伯温为侯,俸禄却只有240石;而同样是开国功臣的李善长俸禄却有4000石。刘伯温第二年就愤而辞官,临走前劝朱元璋不要任用胡惟庸为相。

没想到朱元璋不但没听他的话,还毫不顾忌地让刘伯温的进言传到胡惟庸耳边。胡惟庸记恨在心,趁刘伯温感染风寒,带着御医名为探病、实为迫害。刘伯温拖着病体想到朱元璋跟前告状,却被朱元璋不以为意地嘱咐安心养病给打发了。

后来历史证明刘伯温果然非常有远见。朱元璋任用胡惟庸为相,导致他权势膨胀,随后爆发了明初最大的叛乱案件“胡惟庸案”,被牵连、诛杀者多达3万人,明朝廷几乎为之一空。

虽然后世有史学家考证说胡惟庸案是冤案,但不管朱元璋是借胡惟庸谋反之事清理朝廷,还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阵势,朱元璋后悔都为时已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