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长虹,1975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汴京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轻工业协会会员,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宋长虹在2018年5月在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原贡品、河南老字号文化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河南老字号(中原贡品)非遗匠人匠心推选”活动中,被评为“突出贡献”传承人。

每当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公园空旷的草坪上,会发现人们正在双手摆弄牵拉着丝线,轻盈摇曳,天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迎风起舞,他们放飞的不仅是中国的出色手工艺作品,更是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

风筝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多线风筝。曾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到了南北朝时,风筝开始逐渐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终于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的风筝。而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可以说风筝在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汴梁风筝经千年传承,至今不绝。

汴京宋室风筝,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室风筝”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组装骨架,携带方便;起飞快,飞行稳,不用助跑。最独特之处在于象形类品种丰富,比例形状都和真的像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闻乐见的虫、鱼、鸟、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宋室风筝不仅是工艺品,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工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怡情、健体。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自身的延续,同时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宋长虹老师这样说道。

宋长虹,1975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汴京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轻工业协会会员,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在别人眼中,风筝代表着春光莫负,代表着美好回忆,而在宋长虹的眼里,风筝是用手写就的家史,用热爱修饰的艺术品,用古老技艺加持的身份。

她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传统风筝的制作,凭借着内心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那份执着坚持至今从未放弃。学习制作风筝的初期,每天她坐在自己的小院中,在父亲严厉而又温情的注视下,她耐心地在绢面上描绘出蝴蝶、蝙蝠、燕子的线条,细细填上鲜艳的颜色,然后用熨斗将绢面熨平,在酒精灯的加热下将晾干一年的竹条烧弯,上胶,贴绢面,绑线,修细节,直到最后成形......

每一步都倾注了她无数的心血,有时为了完成一件风筝的骨架经常制作到凌晨,第二天又会早早的起来开始新一天的创作,而这都是源自于她对风筝的无限热爱。

随着她的技艺越来越出色,手艺愈来愈精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真正地喜爱上这门民间非遗技艺。

宋长虹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倒计时”节目、东方卫视综艺节目、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等节目;河南电视台,开封电视台,凤凰网,香港文汇报,河南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东方今报,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天中晚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多次赴南非、伊朗等国家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多次接待国内外大中小学生来工作室学习制作风筝,参与风筝制作体验人数近万人次。

宋长虹在2018年5月在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原贡品、河南老字号文化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河南老字号(中原贡品)非遗匠人匠心推选”活动中,被评为“突出贡献”传承人。

在2019年6月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第四届“丝路中原”文化娱乐盛典“年度传承与创新大奖”。

传承一门技艺,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某一个人,只有大家携手努力,才能让风筝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非遗技艺永远的迎风而上,翱翔在万里长空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