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宋桃燃爐開火,鍛燒後山剪刀。 劉鴻鶴 攝

中新網宣城8月28日電(劉鴻鶴)說起安徽宣城,人們可能會立刻想起宣紙、宣筆,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被譽爲“天下第一剪”的“後山剪刀”也出產於這裏,其製作技藝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年產量可達二百多萬把。如今,雖然曾經馳名中外的“後山剪刀廠”已不復存在,但廠裏的老職工們卻在自家開設家庭式小作坊,堅守着這門古老的傳統制剪工藝。

千錘百煉,鍛造過程中,後山剪刀火花四濺。 劉鴻鶴 攝

清晨,徐徐的微風吹過宣城涇縣後山村的竹林,竹葉的沙沙聲,伴隨着叮叮噹噹的捶打聲,迴盪在寧靜的小山村。

俞宋桃正在鍛坯。 劉鴻鶴 攝

55歲的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山剪刀製作技藝傳承人俞宋桃像往常一樣,在他的作坊裏,燃竈起火、捶打鐵胚……看似簡單的程序,他從15歲做學徒開始,到現在已經有40年了。

鍛造好的剪刀坯準備淬火。 劉鴻鶴 攝

“‘後山剪刀’從宋代傳下來,到了現在有剪紙、剪鐵、修枝剪葉、做女紅等40多個品種。”俞宋桃說。

據介紹,“後山剪刀”的製作,要經過煅坯、雕彎、鑲鋼、淬火、打磨等80多道工序,看似大開大合,實則粗中有細,過程中要求手藝人靠經驗選鋼、憑眼力熟火、以技藝鍛造,千錘百煉才能使剪刀硬可斷鐵、軟可剪棉。

俞宋桃的後山剪刀手工作坊。 劉鴻鶴 攝

“鍛造後的剪刀,要用山上的泉水來淬火,因爲泉水的溫度比較涼,在淬火的過程中才能保證剪刀的硬度。”俞宋桃說,“如果你淬火淬得不好,剪刀硬度過大,則易斷裂,反之則易卷口。”

俞宋桃正在爲剪刀開刃。 劉鴻鶴 攝

說起“後山剪刀”的來歷,俞宋桃拿起一把不像剪刀的剪刀,觀其型,頭大刃寬,就像長着巨大喙的犀鳥一樣呆萌可愛,但使用起來卻十分鋒利。

“‘後山剪刀’因宣紙而生。最初是專門用於宣紙製作技藝中,對檢驗後的紙張進行裁剪規整的‘宣紙剪’。”俞宋桃說,“如果用其它剪刀剪宣紙,一次只能剪兩三張,但用這種‘宣紙剪’一次可以剪一百張。”

各式各樣的後山剪刀。 劉鴻鶴 攝

隨着社會的進步,流水線製造出的各式精美剪刀逐漸佔領市場,傳統手工剪刀的需求量急劇下降,這項又髒又累的傳統技藝更是讓年輕人望而卻步,“後山剪刀”已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境地。

“我今年55歲了,在村裏堅持用古法制剪的藝人裏,我算是‘後輩’。”俞宋桃無奈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也揮不動鐵錘了,這項傳統手工藝該何去何從啊?”

俞宋桃正在展示的“宣紙剪”。 劉鴻鶴 攝

在俞宋桃看來,“後山剪刀”的傳承之路雖荊棘密佈,但這更加堅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念。“在空閒的時候,我已經把‘後山剪刀’製作技藝重要的步驟寫下來,還拍了照片,整理成冊送去檔案館了。”俞宋桃說,“我希望這些材料可以讓‘後山剪刀’得到一個延續,而不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