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中國人很快發現,貴族水果時代到來了。貴族水果正是中國第三消費時代的標誌。

後人倘若要追溯地球上的2019年1月13日,大約會有兩件事值得銘記。

這一天,波蘭華爲代表處前員工王偉晶剛在華沙的監獄內度過人生的最難忘一夜。幾個小時前,華爲發表聲明稱,王偉晶因個人原因涉嫌犯罪,已解除僱傭關係。

國際局勢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但每個人,都是國際競爭合作的利益方。此時此刻,距離華沙7690公里之外的長沙某高速收費站,一名檢查員剛攔下一輛滿載着車釐子的貨車。

司機師傅顯然低估了檢查員,“我拉的是櫻桃,不是車釐子”。機智的檢查員看了一眼貨櫃,“您好師傅,您拉的的確是車釐子,您看這個英文字母Lam-bort,這是美國車釐子的三個品種中的一種——霖寶,還有賓瑩Bing和蕾妮Rainier,車釐子屬於進口水果,所以師傅還是請您繳納通行費。”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這原本是中國數千收費站中的日常,不同的是,這個插曲被寫成了新聞稿,發在公司網站頭條。文章的最後,機智的檢查員還爲大家做了免費科普:紅薯和紫薯、櫻桃和車釐子、菠蘿和鳳梨,前者可以免費,後者卻不行。

爲什麼不行?儘管有無數科普文章試圖證明車釐子就是櫻桃,鳳梨就是菠蘿,但名字背後都隱藏着出身的祕密:舶來語泄露了他們進口水果的貴族身份。而對漂洋過海而來的貴族收點費用,這是從古羅馬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真理。

這位檢查員應當沒有想到,自己的專業主義也是扇動消費颶風的蝴蝶。一個月後,車釐子成了90後的哀嘆:我26歲,月薪1萬,喫不起車釐子。

水果是一種關乎體驗平等的消費正義,當有一種貴族水果既衆所周知,又價高難得,自然會引發關於階級差異的感慨。

不過90後們似乎理解錯了,是否喫得起車釐子與自我的階層其實關係不大。

製造階層差異是一種生意,就連水果也不例外。

1

今天的網紅們愛和車釐子合影以低調炫富,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套路。

1985年,北京一份雜誌在介紹香港人生活富足時,特地拿水果舉例,“香港人日喫水果百萬公斤”。從這篇文章,內地的不少讀者第一次聽到了“車釐子”三個字。

雜誌編輯敏銳地意識到,衡量生活富足既不應該看溫飽必需品,也不看奢侈品,而是看遊走在必需與改善之間的商品,比如,水果。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日喫水果百萬斤,今天看似乎並不值得羨慕,無非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但80年代初,內地居民平均每人一年才能喫上6公斤水果,而香港居民一年可以喫掉70公斤以上。

當香港市民開始拿水果當飯喫時,我們還在拿飯當水果喫。

1978年,當中國開始全國大規模種植商品水果時,中國的水果總產量僅有657萬噸,就算全部平均分配給所有人,每人每年也只有寥寥數斤水果可以喫,而同時期發達國家人均水果消費量已經快要超過100公斤。

不過,中國人對水果財務自由的渴望沒有多久就得到了滿足。到了1993年,中國的年度水果總產量就已超過印度、美國,成爲世界第一。這時開始,水果開始走入平民餐桌,大家逐漸習慣了餐後有水果的生活。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髮展綱要(2014-2020 年)》預測,2020 年我國水果人均消費量將達到 60kg。相比四十年前,中國人要多喫近10倍的水果。而這四十年間,中國的人均GDP則增長了100多倍。中國人可以花比四十年前少得多的家庭積蓄,享受十倍以上豐盛的水果。

在喫水果這件事上,中國人算是提前進入了共同富裕。不過,溫飽一旦滿足,總有人熱衷於尋求新的商品作爲身份標誌。

1995年,《南方窗》雜誌派記者去探訪了廣州神祕的新富階層夜生活,後來,記者在文章裏特地描寫了酒吧裏售賣的一種名爲“紅粉佳人”的高價雞尾酒,而這種酒的標誌是調酒師會配上一枚“血紅色的車釐子”,“這似乎是爲那些失戀的男子準備的”。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車釐子根本沒有想到,二十年後,自己還要繼續服務那些失戀的風一樣的男子,只不過,是從雞尾酒走向了餐桌。

今年情人節,來自多個電商的消費數據顯示,高品質車釐子成爲了新的表白神器。按照產地和大小,車釐子被分成了不同等級,最高的4J級別車釐子,價格曾經達到120元一斤,粗略估算,平均一顆車釐子4塊錢。

毫無疑問,二十年後,車釐子終於摘下了“貴族水果”的寶座。

但如果拉長目光,中國最近十年的水果消費史上,貴族水果的寶座上擠滿了前赴後繼的犧牲者。

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兩年。

2

車釐子之前,貴族水果的寶座也曾屬於牛油果。

2005年,牛油果被引入中國,一開始,中國人不能接受這種外型奇特口味詭異的水果。北京高端超市BHG上架了第一批牛油果之後,有顧客問店員,“這是手雷嗎?”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當時的牛油果,售價爲80-100元人民幣一斤,一顆牛油果的價格差不多要三四十元。即便是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中國放開了進口,牛油果也要賣到20多元一顆。

如果按照後來白領們把牛油果當早餐的習慣來看,等於一頓早餐要20多塊。同一年,肯德基剛剛推出了3元一根的“安心油條”,這迅速引來了輿論的冷嘲熱諷。有個門戶網站乾脆做了一個專題頁面,大標題就叫,“三元一根的油條誰喫得起?”

很快,肯德基的油條就不必如此慚愧了。因爲中國人很快發現,貴族水果時代到來了。

一年後,2009年的春節前,上海市民突然蜂擁到超市搶購一種桔子。這種名爲沙糖桔的新品種被超市塑封在果籃裏售賣,有本地媒體派記者去探訪,發現,“一擺上貨架就立刻被拿光”。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祕書長袁亞祥對媒體回憶,“那時售價十五六元一斤,相當於現在四五十元一斤,喫沙糖桔相當於消費進口水果。”按照這個價格測算,喫一個桔子,等於喫掉了一根肯德基的貴族油條,等於喫掉了三根中華傳統油條還外加一碗豆漿。

其實,沙糖桔無辜,只是恰好趕上了一個時代:過去的中國人喜歡帶水果去醫院看望病人,或者去朋友家作客,但隨着水果越來越便宜,能滿足送禮需求的“貴族水果”應運而生。

從分類上看,市面上的貴族水果主要分爲兩類,一種是進口水果,包括車釐子、牛油果等,都是因爲出身和關稅,移民之後一舉進入貴族行列。另一種則是本土引進和試驗的新品種,被概念包裝後,以相對昂貴的價格面世,沙糖桔、沃柑等都屬於此類。

而在所有的貴族水果裏,最讓民族主義者憤慨的當屬新西蘭奇異果。中國白領們在被新西蘭人欺騙了好幾年之後,才發現,原來奇異果老祖宗也是中國人,而且還是湖北佬。

中國是世界獼猴桃的起源地,早在1200年前就已經開始規模化種植獼猴桃,在《詩經》中亦有對獼猴桃的記載。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1904年,一位新西蘭傳教士從湖北宜昌引種了獼猴桃,最早這種水果在新西蘭的名稱是“中國醋栗”。經過半個世紀的栽培包裝之後,新西蘭奇異果反倒成了國際市場上的知名水果,併成功打回了中國本土,躋身“貴族”之列。目前,一線城市的奇異果的價格是 3.5~5.2 元/個,而本土獼猴桃的最低批發價竟然只有1元錢左右。

奇異果的反攻倒算,讓中國水果商們大爲震驚。原來,製造一個貴族水果就能安心收智商稅。

海內外商人迅速達成了共識,製造貴族水果,賣給中產階級。

3

2015年,沃柑被大規模推廣後,也曾打着“以色列引進”、“貴族柑橘”的旗號,批發價一度高達每斤二十元。

春節期間,倘若哪戶人家不小心把沃柑當成了普通桔子擺在了客廳,迎來送往的客人順手剝一個桔子,待客成本就高達五六塊錢,夠北上廣的白領在711喫一頓加蛋的三明治早餐。

爲什麼會出現這些貴族水果?雖然市場對高價水果存在需求,但客觀地說,市場對水果的需求並不是高價,而是高質。很快我們也會意識到,這也不是供給的問題,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橘生淮北也仍爲橘,何況,全智利的果農們都在爲中國消費者日夜栽培車釐子。

事實上,被製造出來的貴族水果恰好利用了消費心理的漏洞,在很多人的消費心理中,“高價”經常被等於“高質”,尤其是一些水果,如果加上“產地”、“營養價值”等等包裝,就容易賣出高價。

正如鳳梨之於菠蘿、羽衣甘藍之於包菜、奇異果之於獼猴桃、車釐子之於大櫻桃等等,這些被包裝出來的貴族水果或許的確存在着供給上的稀缺性,但作爲水果,其核心價值卻要遠遠低於營銷價值。

國產車釐子或許最委屈。上世紀80年代,山東就已經從國外引進了車釐子品種,但長期以來,這種水果一直被稱爲“山東大櫻桃”。比起動輒那些就“生長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西麓、陽光普照”的車釐子來說,“煙臺大櫻桃”的名字的確有些太閏土。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但國產大櫻桃比起美國車釐子究竟差了多少?國內有家測評機構對同等級的國產大櫻桃和美國車釐子做過一次大數據比較,得分分別是83和85分,而價格上,國產車釐子是58元一盒,美國車釐子是158元一盒。

兩分的口感差距,三倍的溢價,這是關於營銷學和中間商的利益計算。

貴族水果利用了中國水果市場的信息鴻溝。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在水果購買行爲中缺乏明確的質量判斷標準,因此,價格、產地等就成爲了最主要的參照。

對於高質低價的同等水果來說,又因爲缺乏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渠道,無法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只能在低價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因此,原本是追求高質量的消費者,被引導着變成了追求“高價”,水果價格因此出現了一塊被人爲擡價的空間。

4

2013年,有媒體報道,重慶一家果業公司通過出售沃柑樹苗,一畝地可以淨賺15萬元。而批發了樹苗的農民伯伯,也不斷傳出“種植15畝年收數十萬”的傳說。一時間,廣西不少地區出現了人人種沃柑的大潮,大量外出打工者紛紛返鄉。

僅僅三年後,種植沃柑的果農們就遇到了新問題。先是銷售難,種植好的沃柑缺乏有效的銷售渠道,儘管貴族水果的概念火熱,但普通果農卻無法打入那些高端市場。另一邊,則是消費者買得貴,儘管名號響亮,但高價也限制了市場規模。

如今,沃柑價格已經降到了三四塊錢一斤,曾經的貴族幾年間降爲平民,這種階級滑落的速度,只有不慎投資了比特幣和P2P的中產階級可以相比。

有借貸投資七十多萬的果農,一夜之間顆粒無收。幫助果農們賣沃柑,甚至驚動了人民日報等媒體,呼籲社會各界幫果農賣水果。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長期以來,中國的水果市場存在一個奇怪的難題,消費者“ 買難”而果農“賣難”、消費者買得貴而果農賣得賤。

華中農業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爲水果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其價值。當前,中國70%的農產品要嚴重依賴傳統的線下渠道。具體來說,一份生長在中國田地裏的水果想要達到城市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基地、購銷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再到消費者手中。

這就意味着,消費者爲“貴族水果”付出的,並非水果的真實價值,而是夾雜了各種中間商利潤和營銷費用。

與此同時,價格也扭曲了市場。當一個進城務工的青年發現城市裏某種水果價格很高決定回鄉創業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價格不是市場價值的真實反映,高價水果的暴利並不是給予生產者的,絕大多數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了。

更可怕的是,因爲高價誤導,短期內會有大量果農一擁而上,結果供給過剩,在渠道匱乏的情況下,釀成水果滯銷,以至於幫農民賣水果,都變成了不少都市類媒體的常規選題了。

貴族水果走到最後,往往都變成了一場虛假繁榮。

5

貴族水果成了商業營銷製造出來的潮汐商品,昨天還高高在上,轉眼就跌落谷底。

貴族水果起於高價,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是高質。供需不匹配,造成了水果產業存在灰色地帶,北上廣深的白領們或許只是想喫一點放心的水果,卻要在超市和傳統電商平臺製造的概念裏,不情願地進行消費升級。

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974元,按照此前國外媒體對中國城市家庭的一次調查,中國人會拿出平均收入的10%左右用於水果消費。等於說,普通中國人每年花在水果上的預算,其實只有兩千多塊而已。

花兩千塊買四塊錢一顆的車釐子,或者是六塊錢一顆的柑桔,顯然滿足不了人民羣衆加班熬夜後的維生素需求。

消費升級是體驗的平等,是質量更好而不是價格更貴,鄰國日本早就證明了這一點。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在2012年出版的《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出,日本已經告別了追求過度消費的第三消費時代,進入追求性價比、好的商品並不昂貴等理念。優衣庫、無印良品都是第四消費時代的產物。

貴族水果正是中國第三消費時代的標誌。去年9月QuestMobile和獵豹大數據的相關數據顯示,拼多多一二線城市用戶的佔比接近50%。這意味着目前有接近2.1億一二線城市用戶使用拼多多,已經超過中國一二線城市總人口數量的一半。

“車釐子自由”盛行的中國,“天價水果神話”都是怎麼破滅的?

拼多多的slogan正是“便宜有好貨”,騰訊2018年年中發佈的一份報告也顯示,拼多多用戶行爲中,最典型的是追求高性價比,而不是低價。

有意思的是,拼多多如今已經成爲了不少“貴族水果”的滑鐵盧。今天,如果你在拼多多上購買牛油果,墨西哥進口的大牛油果,價格是17.9元兩個,包郵。同樣,如果你購買沙糖桔,5斤40塊包郵,8塊錢一斤。

這種價格或許挑戰了一些習慣面子消費的精英認知,但放在產業鏈的背景下看,這或許纔是貴族水果們真實的市場價值,因爲去掉了中間商和營銷成本。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市農貿市場改建成超市”, 正式啓動了“農改超”步伐, 五年後,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調“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幵展農超對接”。這種被稱爲“農超對接”的新模式,實質上就是爲了消除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讓農產品生產者與零售消費者進行直接對接。

原因在於,只有讓生產者直接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對接,水果的真實價值才能凸顯,農戶才能根據真實需求進行產業升級。

拼多多的拼團模式是一種互聯網解法。設想一下,有幾個人在拼多多平臺看到了一種新品水果,他們通過拼團聚在一起,決定向千里之外的果農發出訂單,果農發貨,並根據更多的需求去擴大生產和供給。

在這個環節裏,果農找到了消費者的真實訴求和喜好,而消費者則避免了水果在經過各類中間環節之後,爲貴族水果的面子買單。

今年初,拼多多發佈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數億農民通過平臺一共賣出653億元的農貨。中國消費者對性價比的真實需求,遠比貴族水果製造出的虛假繁榮更強烈。

過去的四十年裏,中國人經歷了“水果溫飽”和“貴族水果”兩個階段。前二十年是基本需求滿足,後二十年則是爲概念買單。而今天,國人癡迷二十年的車釐子,到牛油果、沃柑兩三年就過氣,利用信息差製造出來的貴族水果平民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互聯網和渠道變革的故事,也是市場經濟關於平等的自我修正。

而消費者終將弄明白一件事,在市場經濟裏,好的生活,從來都不應當昂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