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廣州大學研究生院發佈公告:由於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對72名研究生作退學處理。

這72名研究生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碩士生。

對此,廣大童鞋表示:“真嚇人”!

還有的童鞋表示:“媽媽,我會開始乖乖上課並認真寫論文的!”

現在的很多童鞋都非常“聰明”,早在畢業前就給自己找好了退路,那就是考研。(當年就是因爲不好找工作才考研的.....)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其實跟上大學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獲得一張社會公認的文憑,

所以很多童鞋考上了研究生,還以爲跟之前一樣,學學課本考考試就可以了,

太年輕太天真!!

讀研不是避風港,搞科研需要認真發論文“灌水”

之所以以上72名同學沒有完成學業,

無非是因爲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沒有發出能拿得出手的論文,

沒有論文傍身,自然沒有完成學業的說服力,

什麼是論文灌水?

一開始:想到一個超讚的idea,也沒看到別人發過,或許做出來就是一篇nature....

一個月後:天吶我怎麼連這個小東西都做不出來,我看其他paper裏明明很輕鬆....

三個月後:我的媽耶剛發現一開始文獻調研不全面,一個差不多的idea10年前就發了!!

六個月後:好不容易纔做出來這麼點東西,算了算了,還發什麼nature啊,把剩下的做了看看ACS nano啥的....

一年後:啥也做不出來,灌個水算了,還想畢業呢,隨便找個journal投了算了.....

於是最後灌了一篇水,

實在是沒有辦法啊!

一、首先,並不反對大家“灌水”

從學術道德角度看,灌水確實不應該,因爲灌水內容缺乏學術價值,會造成過多無效檢索,浪費別人時間,一篇文章加入過多灌水內容,會造成主次不清,降低學術交流的質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灌水這種事很多人都做過。

那麼大家爲什麼都要灌水呢?無外乎爲了湊篇幅、攢數量,發這些文章用來畢業、評職稱、刷業績,等等。

歸根結底四個字:壓力所迫。

正因如此,大家看到灌水一般就互相理解理解了。

跟學術造假相比,灌水的危害小得多,畢竟灌水實際就是:雖然我寫的這些都是廢話,可我沒撒謊騙人啊。

因此,對於實在沒有論文畢業的同學來講,建議你認認真真“灌水”。

畢竟,很多科研大牛也是從灌水開始,慢慢作出原創性工作。

另外,有些童鞋好像分不清“灌水”和“學術造假”之間的區別。

灌水指內容機械重複,缺乏開創性,或數據籠統羅列,缺乏分析,意義模棱兩可;而造假指杜撰或抄襲數據,屬於嚴重學術不端。

如果你把“灌水”理解成胡編亂寫、捏造數據,

那你就錯了,那不叫灌水,叫學術道德有問題(真·道德的淪喪)。

二、要灌“有策略”的水

對於剛剛讀研的小白來說,科研能力有限,即使自己非常用心和努力,

自己的第一篇論文與高質量的論文相比也是很“水”,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有的童鞋會認爲,既然自己能力還不行,那就先不發,等自己有實力足夠了,直接以一篇雄文碾壓一切,

這種想法很有可能結果就是就是——臨近畢業了論文大招還沒憋出來!

通常“閉門造車”是很難有好結果的,我們需要跟大家交流,而論文本身是交流的工具,

大家都需要多發論文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儘早先如此“水”一篇論文出來,

比如剛開始研一階段,不是爲了有多高的研究成果,而是爲了儘早熟悉套路,

這樣,在未來研二研三的科研工作中,你一定不會因爲發論文的那些套路不熟而浪費時間。

說簡單一點就是:需要以“階段性成果”來換取資源。

這個資源就是導師的幫助和項目上的支持,

你邁出了可能是比較水的第一步,後面纔會有不那麼水的第二步。

以前的導師就經常說:

每一個觀點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

在研究初期,可以把自己並不成熟的觀點以論文的形式“拋出來”與大家交流,逐步完善,這樣反而是一種高效的方式。

所以,“有策略”的認真灌水,纔是真正建議的。

三、“灌水”讓我快樂

有些研究(例如我當年的研究)本身的價值很小,幾乎發表後不會帶來整個領域內的任何變化,算是“灌水”的文章。

但至少我闡釋了一些問題,讓一些人看到了新東西,能啓發他們去探索更深、更廣、更有趣的東西,做拋磚引玉的墊腳石,也是一種快樂。

現在,幾年過去了,當到回頭看看自己之前的論文,也會產生自我懷疑:媽耶,這麼弱雞的文章竟然是我寫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寫論文的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提升,

所以,科研這條漫漫長路,大概那些“水”都是必經之路吧。

畢竟,童鞋們眼下是畢業最要緊啊!

“可不可以不灌水?”

“不灌水你養我啊”

“.......我養你啊!”

“你先讓自己畢業再說吧,傻瓜”

最後,必須強調:惡意灌水是不可取的,通過抄襲得來的“水文”必須抵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