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进行一段自相矛盾的论调之前,笔者首先对《我不是药神》进行简短的纯电影理论分析。

第一颗星给题材:先不论这部影片对医患问题,社会体制问题,人性善恶的挖掘有多深入,单单这样一个以轰动一时的现实案例为背景的设定,就会让其在充斥着打情骂俏,嬉皮笑脸的商业电影圈子里独树一帜。

第二颗星给表演:只要有宁浩在身边,徐峥总会发挥出他作为一个演员的潜力,这一次也果不其然,不同于他自导自演作品当中表演的尴尬,这一回他拥有了表演质感。而以王传君和谭卓为首的一众配角也在克制下完成了恰到好处的演绎,没有了无端的嘶吼和浮夸的表现,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演戏就会深得人心。

第三颗星给节奏:与其说《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倒不如说他仍然是一部纯熟的商业电影。你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很多经典国内外影片的硬设定,它会让你时不时联想到《达拉斯买卖俱乐部》、《疯狂的石头》、《无人区》甚至前几年的《火锅英雄》和《中国合伙人》。本片似乎凝结了许多优秀商业电影的基因,创造出了这样一部剧情流畅,逻辑相对合理的规范作品。

扣一颗星给结构:虽然在宁浩和徐峥的监制下你会从《药神》中看到许多他们的影子,然而,本片在技巧和形式上做得显然不够好。文牧野对于商业电影的把控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水平,和他的前辈宁浩、曹保平甚至同辈忻钰坤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扣一颗星给深度:当本片的口碑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时,我就感到了一丝深深忧虑。不同于《战狼》和《红海行动》这种带有“民族情怀”的大制作,这部影片有点奇高的评分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可笑了。就像我刚开始说的那样,这部作品的内核依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他并没有深度或者过度挖掘事件背后的秘密,流于表面,流于感动,流于呐喊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激起了一阵全民热潮,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情吧。

书归正传

资本反制于法律,还是法律规范资本?

我思来想去,到底是用“体制”还是“法律”,最后因为影片中公安局长的那句:“我们经历的法大于情的事情还少吗?”我还是决定用法律这个词,或许有些片面,但确实是我如今理解能力下的一点感悟了。

《药神》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宁”其实就是曾经的天价进口药——格列卫。这款药由瑞士一家医药公司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耗费大量资金研发而成。但因其高昂的价格一直被人诟病,而印度在WTO的支持下对该药物行使《药物强制生产许可》,大量低廉“格列宁”在印度生产,这也直接导致了影片中的陆勇开始以走私“印度神药”谋取利益。这也直接触及到了瑞士医药公司的利益,尽管高价药已经让患者苦不堪言,无力承担,可是作为正规公司,知识产权所有方,瑞士公司的抗议毫无问题。有问题的就是犯了走私罪、侵权罪甚至超范围经营药品的陆勇。故事如果发生到这,就是一个鲜明的正邪对抗的过程,法律则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

然而,故事却意外的发展成了另一种结果,陆勇在谋利成功后,竟然因为“王传君”的死,而开始以成本价销售“格列宁”试图延续上千名患者的生命周期。在法律面前,他是罪人;在公义面前,他却成了典型。更让人感觉矛盾的就是,我们口口声声的说得一些强制标准,法律法规,很多时候是执法者与企业共同编撰,而这其中一大批资本成为了圈子里规则的制定者。一方面企业以低人一等的姿态协助执法机构制定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又会利用某种便捷将利润转嫁给消费者。一旦有人触犯到了这批企业的利益,势必面临着触犯某个规则,接踵而来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这明面上是公平正义的表现。可是陆勇这件事情会给我们一个反思的空间:法律真的是道德的底线?资本是不是一个无底洞?在这里,我真的没办法透彻的说明白资本与法律之间微妙的关系,留给各位看官积极响应!

”这世上最可怕的病真的只有“穷病“?

影片中王砚辉扮演的骗子说出过这样一段话:”这世上最可怕的病是穷病。”这句话实则是对当下人们的生活目标真实的写照,无所谓对错。

因为一个人失去了物质支持后,整个人会变得很可怕,正如影片中王传君的那个角色,没有廉价药的日子,生活没有了希望,死亡翘首以盼,何须苟且偷生。一切都是这么真实,这样痛彻心扉,穷引发的连锁反应远大于任何一个疾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国人要拼命挣钱,发家致富,谁都不愿意得上这个顽疾。

可大家还忘记了,国人在新时代还染上了新的疾病——富贵病。这里的“富贵病”不是说山珍海味吃多了积累下来的营养过剩,而是我们在实现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发生的人格畸变。为什么说是“人格畸变”,就拿影片中陆勇这个人物前后思维的转变,你会发觉相当纠结和令人费解的。起初,他的目标就是赚钱(虽然故事中有提到为父亲治病),不择手段地赚钱,让他短时间内收获了财富。可是,当他试图转型,成为一个合格企业家的时候,他抛弃了自己出生入死的合作伙伴。你可以看成那一刻,他是为了让自己的伙伴逃脱法律的追究而做得铺垫,可是我看到的则是更多的私欲和明哲保身。最后,他成功了,看到合作伙伴因为自己的抛弃而最终离开,他幡然悔悟,开始了不计成本的救助。那一刻,他内心的独白是何?有惭愧,有悔悟,有同情还是有情怀,这些东西看似可以当做一个烂人成为好人的试金石,可当这一切实现的媒介只能依靠金钱来衡量的时候,就变得扁平而乏味。这也是当下社会,我们对于财富一次次的歌颂,使得很多本来就可以内化的东西全部需要外化,外化得有些全民高潮了!

“我要活着”和“我为什么要活着”

《药神》以白血病患者的视角讲述了“活着就是希望”的励志故事,疾病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也让他们的生活目标更加纯粹:只要能多活一天,此生无憾!这也是大多主流价值观带给群众的一锅鸡汤(这里“鸡汤”绝对没有贬义),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活得那么透彻,活得那么洒脱,他们只想要感受到心跳,感受到空气,感受到温度,足矣!这就是“我要活着”的理由。像极了余华《活着》里的那位老者,从起初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存活下去而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到最后云淡风轻不去评论生活的意义。何来意义,生下来就好好活着,活着就是上天对你最好的恩赐。

然而,我们不能去否定那一群一定要寻找活着意义的人。不是说他们有多高级,也不是说他们有多矫情,只能说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我为什么要活着“听起来悲观至极,与前者完全对立。如果说”我要活着“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望,那”我为什么活着“就是被动接受了自己活着的事实。当一批人一定要寻找到自己被动活着的价值感的时候,这句话就显得至关重要。活着本没有意义,他只是让你”悲泣“地来到这个人间,再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当生而为人的我们硬要找寻线索的时候,”我为什么活着“反而变得妙趣横生起来,带着一个问题走过自己没有意义的人生,未尝不是一种意义。

《我不是药神》并不优秀,可是,它引发了全民热潮,也激起了我思考的欲望,那他就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可是资本逐利境遇下,这部影片带来的一些蝴蝶效应应该是我们警惕的东西。感动是应该的,可是绝对不能被一些片面的刺激所撼动。因为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义与公平,它只是讨巧的讲述了一个故事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