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村集體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發展種、養殖產業,貧困戶入股的方式,積極構建助力脫貧攻堅新機制,保證貧困戶每年均有“四元”固定增收(有勞動力的爲人頭股、土地股、務工收入、“特惠貸”分紅這四項收入。化處鎮通過“村企合一”的組建模式,將各村合作社合併組建成了村公司,通過“同進同出”(即以多少價位從老百姓的手裏流轉了土地,就以相同的價位流轉給村公司,村支兩委不在流轉的過程中賺取任何一分差價)的土地流轉模式,由村公司積極開展起土地流轉工作,發展規模化種植。

初秋時節,行走在普定縣化處鎮的田間地頭,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化處鎮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爲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普定縣化處鎮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抓住黨員隊伍建設一條主線,建強黨的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以“村企合一”爲抓手,以“種得活、賣得脫、劃得着”爲出發點,突出發展韭黃爲代表的主導產業。以保障“四元收入”、推行“五股分紅”做實做細利益聯結,構建利益共同體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實現持續助農增收,推動羣衆持續穩定增收。

大黨建”夯實基層基礎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黨。

普定縣化處鎮在督促落實脫貧攻堅包片、包村、包戶的基礎上,在全鎮範圍內推行“扶貧主任”、“跑腿幹部”“零距離”服務羣衆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機制,下派26名幹部駐村開展工作,打造了一支“敢闖、願拼、甘奉獻”的先鋒隊,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架起幹羣黨羣溝通聯繫的橋樑,真正做到了把羣衆訴求與幹部責任“聯”在一起,把羣衆所想和幹部所爲“系”在一起,努力實現羣衆辦事“零障礙”、爲民服務“零距離”。

普定縣化處鎮創造性地提出“雙崗書記”舉措。讓“雙崗書記”來統籌抓全村發展,是鎮黨委在夯實基層黨建工作機制中的一項創新舉措,通過採取村黨支部書記既在支部任職又在帶領全村發展產業的村級公司任職的方式,督促其肩負起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互動雙贏的職責。以“村企合一”爲抓手,把黨小組建在村公司、生產小組、銷售小組等產業鏈上,通過黨小組發動、黨員示範帶動。一方面,讓各村的土地活起來,把破碎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效益最大化,將“分散田”變“集結地”;另一方面,讓各村勞動力活起來,廣大羣衆逐步摒棄了原來一家一戶爲單位的傳統生產,有效地把分散的農民吸納進公司,推動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

狠抓“村企合一”,突出統籌推動

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爲全縣各村(居)注入100萬發展資金的大背景下,化處鎮緊抓發展黃金機遇,藉助百萬“資金池”的推力,成立了鎮級公司1個、村級公司19個,激活了全鎮各村集體經濟的“全活力細胞羣”。

化處鎮通過“村企合一”的組建模式,將各村合作社合併組建成了村公司,通過“同進同出”(即以多少價位從老百姓的手裏流轉了土地,就以相同的價位流轉給村公司,村支兩委不在流轉的過程中賺取任何一分差價)的土地流轉模式,由村公司積極開展起土地流轉工作,發展規模化種植。

截至目前,全鎮19個村(居)共流轉土地2萬餘畝。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等工作中,村支兩委與村級公司緊緊抱團結成了“發展惠民共同體”,闖出了一條“強黨建、興產業、聚民心、促發展,村企共建新化處”的發展之路。

以保障“四元收入”、推行“五股分紅"做實做細利益聯結

經探索化處鎮提出“四元收入”模式(即“人頭股、土地股、務工收入、“特惠貸”分紅),把貧困羣衆與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實現“耕者有其股”,讓貧困羣衆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獲。

以村集體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發展種、養殖產業,貧困戶入股的方式,積極構建助力脫貧攻堅新機制,保證貧困戶每年均有“四元”固定增收(有勞動力的爲人頭股、土地股、務工收入、“特惠貸”分紅這四項收入;無勞動力,屬於社會兜底一批的爲人頭股、土地股、保障性收入、“特惠貸”分紅)。

推行“五股模式”。將“一村一公司”收入利潤,按照“五股”模式(管理股、發展股、公益股、人頭股、土地股)進行分配,其中:管理股爲30%。凡是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人員,每年從村公司盈利裏面提取30%按照對應機制進行分配。發展股爲25%。爲了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夯實發展根基,每年從村公司盈利裏面提取25%作爲公司的發展資金,重新注入公司,充盈公司實力。公益股爲20%。發展的碩果要惠及萬千百姓,每年從村公司盈利裏面提取20%,用於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如集中開展對困難羣體、困境兒童、老黨員等的慰問,一次性對考上二本以上的貧困學生進行資助。人頭股爲20%。凡屬村民,人人都有享有村級公司的股份分紅,每年從村公司盈利裏面提取20%的比例進行人均分配。土地股爲5%。對於涉及到土地流轉的農戶,每年從村公司盈利裏面提取5%,按戶、按土地面積進行分配。

“大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路到半山坡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

走進普定縣化處鎮水母河流域韭黃種植園區,連片的韭黃蓬勃生長,新建的農業研發中心擺放着韭黃,通過大數據精準調度生產基地生產與市場銷售。

化處鎮作爲普定韭黃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在示範帶動上下功夫,以水母河流域韭黃園區、化新園區爲重點,實行統種統管,已種植韭黃2萬畝,形成“貴州韭黃在安順、安順韭黃在普定”的發展格局。

普定縣化處鎮水母河流域高效農業產業示範園區始建於2017年10月,2018年3月開始栽種韭黃,並於同年10月開始銷售韭黃,園區覆蓋焦家村、水母村、白果村3個行政村,22個村民組3586戶12864人,並輻射周邊水苑村、化處村、張家等村,主要以發展韭黃種植爲主,共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其中青島幫扶資金448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1.8億元。

截止目前,共銷售韭黃500餘噸,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帶動化處鎮貧困戶1281戶5775人蔘與到韭黃產業中,年人均增收4000元,到2019年底,通過水母河流域園區韭黃產業的發展,預計化處鎮有550戶2172人貧困戶能得到產業分紅,品牌農業產業示範園區成效顯著。化處鎮水母河流域韭黃產業發展示範效果好,被國家列入中央財政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每年將獲得國家獎補資金2000萬元,連續三年。

(來源:多彩貴州網)

圍觀

熱門

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