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師朱競翔因長相帥氣

被稱爲“建築界金城武”。

他的建築理念是

將建築對環境的滋擾降到最低,

更希望使所有人,

尤其在邊遠貧困地區的人,

都能居住得有尊嚴且有樂趣。

朱競翔

他用3天在農村建造了一座幼兒園,在甘肅農村用14天建好了一座小學,在海拔4000米的玉樹高原建學校……

他一頭扎進貧困鄉村,

用創新的“輕質建築結構”,

爲孩子們帶去溫馨的童趣校園。

順便獲得了“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和《華爾街日報》評選的“中國創新人物獎”。

一切都要從2008年那場大地震說起。

在倒塌危房的原址上,

又迅速搭建起來很多安置房,

而它們質量堪憂,外形簡陋。

然而災民居住的需求很迫切,

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刀闊斧,

建造出來鋼筋混凝土的房子。

當今城市最常見的兩種建築形態

那麼,有沒有可能,

在簡易安置房和鋼筋混凝土建築之間,

找到一個平衡點呢?

這正是朱競翔所研究的課題。

四川廣元劍閣下寺小學

四川廣元,

這是第一所學校的選址所在,

原因很直接,

一直關注着震後消息的朱競翔,

決定不再埋頭做自己的學術,

打算用這幾年來苦心鑽研的成果,

爲震區的孩子們出一份力。

他找到了香港古董交易商蔡宏炯,

提出自己在四川農村建房的方案,

蔡宏炯對朱競翔的想法印象深刻。

很快兩人便達成了兩年內100萬元,

在四川農村修建兩所學校的協議。

從設計到完工,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

在村民和各地誌願者的幫助下,

整個搭建過程只用了14天,

這所採用輕質材料和穩固骨架建造、

包括4棟單層建築和一箇中央庭院

共450平方米的學校出現在四川廣元。

原本舊校舍的磚瓦、村民們丟棄的石頭,以及河中的鵝卵石,都成了新校舍的地面花紋。這些帶有過去痕跡的石料,不僅省了材料成本,還是獨特的風景線。

而對於經歷過地震災難的人們來說,

更重要的是建築物的防震效果。

校舍採用的輕質材料,

雖然只有16釐米厚,

但能抗震10級!

這無疑能給受過地震創傷的孩子們

最大的心靈安慰和安全保證。

2009年9月的新學期,

校舍投入使用,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也迎來了歡聲笑語,萬物復甦。

它意味着希望,

意味着不認命,

意味着再出發,

意味着更好的明天。

在第一所學校經驗的基礎上,

2010年四川瀘沽湖鎮的達祖村,

誕生了第二座新芽小學。

它保留了抗震性和耐用性的特點,

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和改良,

由複合板承重牆和輕鋼框架組合而成,

從而具有更強的穩固性。

特地在室內用半透明的隔斷牆,

來分隔教室空間,

阻擋噪音的同時,

也不會妨礙光線穿透。

外部採用了8釐米厚的隔熱材料,

額外的空間用於安裝太陽能地暖系統,

通風口位置設計合理,

堆疊也經過精心操作,

冬暖夏涼不成問題。

達祖小學在建成當年

即獲得“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但對於朱競翔來說,

更有意義的是孩子們可以有一個

堅固、安穩、溫暖的學習生活之所。

雲南美水小學

這裏是雲南大理,

朱競翔在此建起了第三所小學。

當地的孩子們也積極參與其中,

爲自己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

當地的地形條件與房屋特色

爲了與當地的環境融爲一體,

學校屋頂也設計成面向南方的單斜面。

建築理念可以始終如一,

風格上朱競翔不允許自己重複。

每間教室的地板、隔牆顏色,

從鐵紅、鐵黃、灰白、純黑到鐵灰,

豐富而有序的變化,

冷暖,明暗的對比,

讓整體有趣味又不乏味。

甘肅“斗室”童趣園

斗室童趣園

這個被稱爲“斗室”的木結構系列,設計靈感正是來源於前三所學校。它的巧妙玄機都藏在房子裏面,空間內是各種方格形狀的基本單元,凹凸的空間就像遊樂場般,按照一定秩序高低錯落着。

打破對幼兒園的刻板印象,每個空格都是盛放想象力的無限樂園。

牆壁上的各種矩形格子,

組合成了一排排置物架,

利用空間的同時不失溫馨與樂趣。

朱競翔還在內部設計了

一個有趣又多功能的傢俱體系:

當它旋轉的時候,就能形成座椅,

再旋轉時就成了桌子,

這樣原本教室裏該有的桌椅就有啦。

自從朱競翔在甘肅農村

搭建了第一個“童趣園”後,

甘肅教育局一口氣向他

發了十多個幼兒園訂單,

可見他的設計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甘肅省會寧縣八里灣百戶小學

△甘肅省會寧縣柴門鄉王廟小學

△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中華小學

朱競翔一次又一次對鄉村的探索,

或許與他讀大學時的德國室友有關,

這個室友放着德國漢堡的故鄉不回,

在中國的鄉村支教,

一待就是快二十年。

△朱競翔的舍友盧安克

這個人就是後來被柴靜形容爲

“遇到他,我土崩瓦解”的盧安克。

他們對於理想的執念堅守,

有着不難發現的共通之處。

朱競翔並非想用“輕型房屋”

取代現在的主流房子。

他用這樣的比喻來闡釋:

主流的鋼筋水泥,是大樹;

臨時工棚,是小草。

在他心目中,一個健康的生態,

不僅僅要有樹和小草,

還要有灌木、 藤類、地衣和苔蘚。

未來的建築我相信應該是這樣,並不是逞一時之快去製造新聞熱點,而是應該正本清源,就是發掘中國本身非常優秀的東西。房子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宣言,而是人努力向自然學習的產物。

建築界男神這樣表達自己對於未來建築業的期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延伸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