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新聞網訊 “張書記來了咱村後,幫大夥兒辦了很多事,來村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村人喝水問題解決了,大夥兒都能喝到放心水了!”法庫縣柏家溝鎮劉大溝村李志聽說記者來採訪第一書記張漢光的事兒,立馬就忙着介紹起來。

張漢光是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市選派的駐村幹部,今年4月到法庫縣柏家溝鎮劉大溝村擔任第一書記。劉大溝村總人口716人,耕地和開荒面積6500畝,其中農作物玉米麪積5000畝,無村辦集體企業,經濟發展滯後,還被鎮政府評定爲“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張漢光到任後,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礎上,從改善民生、壯大村集體經濟入手,同時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積極投身到駐村幫扶工作中。

利用省“一帶五基地”建設平臺,成功與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對接,簽訂青儲綜合技術服務項目

啓用資源,解決民生問題,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劉大溝村的自來供水系統由於設備損壞3月份時停止使用,村民只能到附近的淺水井裏取水喝,水質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他聯繫派出單位及社會羣體,僅用一週時間,就籌集資金8000元,購買了深井潛水泵,並邀請專業人士現場安裝調試,恢復了村內自來水供應,並向市紅十字會申請,爲村內安裝一臺大型淨水設備,讓全村百姓都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6月,一名村民在通過村內橋樑時跌落橋下,張漢光到現場查看發現,橋樑護欄長度不夠造成事故。由於村內沒有維修資金,他利用派出單位教學資源,尋求焊接專業師生,通過實習實訓的方式,爲村內橋樑焊接了長5米高1.2米的橋欄,並調動帶領村內黨員幹部進行安裝,未花一分錢就消除了這一出行隱患。

村內都是土路,村民們都希望能修建硬化路面便於出行,張漢光積極利用3個多月時間,查閱文件,現場測量,爭取上級相關政策,於8月份時“宜居鄉村”項目正式申報鎮政府並通過審覈,其中規劃修建村內道路4000米,路燈100盞,村內綠植500株,垃圾池5各,垃圾箱20個。

忙“輸血”、促“造血”,掀起脫貧攻堅戰。通過入戶走訪,他得知部分困難家庭中還有年輕勞動力賦閒在家。“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經過談心,他鼓勵年輕人外出打工,併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挖掘企業資源,5月份他成功協助村內一批青年人到瀋陽海爾集團務工,月薪達到4500元,幫助貧困家庭有了生活保障;同時發動村裏婦女羣衆,農閒時節學習手工藝品加工,增加收入。

利用原單位焊接實訓室資源,爲村內橋樑增加護欄,消除安全隱患

今年全省旱情嚴重,作爲法庫縣全年平均降水量較低的劉大溝村旱情不容樂觀,張漢光認真研讀學習省、市、縣扶貧政策及有關文件,熟悉扶貧精神,用足用好優惠政策。依託省“一帶五基地”平臺,經過他積極爭取,劉大溝村成功與瀋陽市教育局、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對接,簽訂《青儲綜合技術服務》合作協議,爲劉大溝村爭取到價值17萬元的青儲設備及技術服務。他帶領村幹部們全體上陣,利用設備將絕收的玉米進行青儲加工,同時利用設備去臨近村鎮創收,僅此一項就爲村集體創收超過1.6萬元。

抓民生、促發展的同時,張漢光抓班子、帶隊伍,加強後進黨支部整頓力度,制定整改方案,設立工作臺賬,認真落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製度、黨員學習制度。併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親自爲全體黨員上黨課,與村幹部每個月確保進行一次談心交心.在張漢光帶領下,環境舒心了,生活變好了,黨員們心氣高了,凝聚力強了,對今後的生活目標也明確了。

談到未來發展,第一書記張漢光信心滿滿。他立足村情,開拓思路,以市場爲導向,組織領導村委會成立了“瀋陽科吉農業有限公司。“公司將在農機銷售、農業種植、畜牧養殖、農副產品銷售,農副產品網絡銷售、農業技術培訓及推廣方面進行經營,屆時就能夠進一步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