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拥立楚怀王共同讨伐暴秦,刘邦先攻进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但刘邦自知不敌项羽大军,退军霸上。项羽入关中,杀子婴,火烧秦王宫,后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分封诸侯,立刘邦为汉王。

后来项羽杀了楚义帝,汉王刘邦韬光养晦多年,以项羽弑君为名响应各路诸侯出兵讨伐项羽。楚汉之争历时三年,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胜。

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02,刘邦登基为帝,定都长安,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吕雉为后,史称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强盛的国家之一。

刘邦执政期间,陆续削弱了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分封同姓诸侯,励精图治,重视农业发展,减轻赋税,对外与匈奴和亲,缓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讨伐英布时受了重伤,不久后便不治身亡,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此时太后吕雉独掌大权,前188年惠帝刘盈抑郁病逝,吕雉立刘恭为帝,为前少帝,吕雉临朝称制,发号施令,立诸吕为王。

公元前184年,吕雉担心刘恭长大后作乱,于是废了刘恭改立刘弘为帝,为后少帝。

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前141年)

前180年,吕雉病亡。刘氏诸王及大臣顺利铲除吕氏势力,拥立远在封地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刘恒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皇权,奉行黄老学的“无为而治”,宽俭待民,生活十分节俭,国家开支减少,官僚也不敢奢侈,也为百姓减轻不少负担,又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允许百姓开采矿产、开发渔盐等,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尽量不发动军事战争,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相处,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去世,汉文帝嫡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大力推行削藩,引起诸侯王不满反叛作乱,因参与作乱的诸侯国有七个,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又大量裁撤诸侯国官吏,使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又继续延续汉高祖制定的“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奖励农民,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国家富裕,甚至一度出现钱库里的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都要烂的情况。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百姓生活安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强盛,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

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因病去世,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

经过文景之治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国富民强,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汉朝进入鼎盛阶段。汉武帝执政期间,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立刺史,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军事发展。

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带大军攻下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出击,击溃匈奴大军,匈奴被迫远迁漠北。击败匈奴后,又派遣大军开拓西域、征服朝鲜、平定闽越、收服夜郎。

汉武帝所统治的汉朝时期,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其开拓的疆土之大,基本奠定了汉朝的统治范围。虽到了晚年巫蛊之祸及穷兵黩武使其留下负面影响,但后来幡然醒悟,下了罪己诏,不再出兵,与民休息,也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昭宣中兴(公元前87年-前49年)

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立刘弗陵为太子,处死其母亲钩弋夫人,并托孤于霍光。汉武帝驾崩后,八岁的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霍光为辅政大臣。

在霍光的辅政下,昭帝延续汉武帝晚年的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发展经济,严酷刑法,平定燕王内乱;对外加强对北方匈奴、乌桓的防御,平定西南叛乱。汉昭帝的一系列政策,使汉朝的经济与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刘弗陵因病驾崩。因汉昭帝无子,霍光等人拥立昌邑王刘贺入朝称帝,在位仅27天,因荒淫无度被废黜,史称汉废帝。

同年,霍光等重臣迎回因巫蛊之祸被牵连致使在民间长大的汉武帝曾孙刘询。刘询登基称帝,是为汉宣帝。

刘询因少时在民间长大,更是能体察百姓疾苦。在位期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在霍光去世后,彻底清除了霍家在朝中的势力。

对外联合乌孙降服匈奴,让匈奴单于向汉朝称臣;在西域设立都护,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大破西陲之羌,消除了多年的困扰。

汉宣帝统治期间,经济繁盛,政治和谐,百姓安定,史称“孝宣之治”,与汉昭帝统治期间并称为“昭宣中兴”。

衰落亡国(公元前49年-公元8年)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宠信宦官,皇权逐渐衰弱,导致朝政混乱,西汉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之后在位的皇帝有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都碌碌无为,甚至昏庸无能。

汉平帝驾崩后,外戚王莽立刘婴为傀儡皇帝。公元8年,刘婴被迫禅位于王莽,改国号为“新”,立国210年的西汉王朝就此灭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