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個日日夜夜,他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沒有周末和節假日;長年超負荷工作,他患上了“耳石症”“青光眼”,重度眩暈,幾致失明;大山之中道路難行,他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4年如一日,始終踐行着“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的錚錚誓言,總結出“九比九看”“鐵軍扶貧”“扶貧車間”“六個一社會扶貧”等扶貧模式,推動全縣57個貧困村摘帽,12.3萬人脫貧,易地扶貧搬遷35295人,全縣貧困發生率從12.1%降至1.72%。他就是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張渠偉。

在張渠偉的助推下,渠縣脫貧攻堅工作相繼得到汪洋、趙樂際、王東明等中央領導的肯定,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2018年10月,張渠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10月17日,作爲全國扶貧系統唯一一名獲獎的基層幹部,他在北京作首場報告,中央電視臺當晚播出的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莊嚴的承諾》,對他的事蹟進行了專題報道。

“摘帽成功”再手術

“脫貧攻堅沒有退路,只有義無反顧。”2014年,張渠偉走馬上任,面對全縣130個貧困村、143802名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他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寫筆記、備課件;挑燈夜戰、苦學苦研……工作之餘,這些都成爲了張渠偉的日常常態。

由於經常熬夜和超負荷工作,2017年初,張渠偉患上青光眼,現在他的眼皮都透着淤青。此外,他還患上少見的“耳石症”,住院期間,他3次拔掉“輸液管”偷偷回到工作崗位。

“視力左眼降至0.04,右眼降至0.6。立即辦理住院手續,接受手術治療。”醫生很快作出診斷。“沒時間住院啊,能不能利用藥物保守治療?”張渠偉懇求醫生多開點藥,單位還有一大攤事要忙。“再拖下去就會面臨失明的危險。”醫生勸到。聽到消息的家人也求他,張渠偉卻笑着說:“瞎了再說嘛,等‘摘帽’任務完成之後就去手術。”

↓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發言

於是,張渠偉帶着3個月的藥回到了單位上。“一手拿眼藥水,一手抓工作”,一晃到了該複查的日子。但工作一樁接一樁,實在走不開。他只能電話聯繫醫院,讓醫生根據口述的症狀幫忙寄回一批藥來。

這兩年,張渠偉倍受病痛折磨。看一會兒電腦,摘一下眼鏡,滴幾滴眼藥水,擦一下淚……成了他的標誌性動作。

“他還要定期組織業務知識閉卷考試,親自批閱點評。”渠縣扶貧移民局辦公室主任彭麗介紹說,張渠偉先後編印了“應知應會手冊”“政策指南”“知識問答”等資料,輪訓黨員幹部6.9萬餘人次,提升全縣幹羣政策知識掌握率。

“辦公室纔是他的家。”提起張渠偉,妻子失去了教師應有的優雅,“洗漱餐具、被卷牀鋪早搬到辦公室了。”

面對家人的抱怨,張渠偉也很無奈:學習培訓、攻堅推進、項目實施、督導整改、幫扶工作、數據更新、研發維護指揮平臺……有次,抵不過妻子的冷戰,張渠偉“讓步”了:“走吧,帶你下鄉走親戚。”然而,一家人來到的卻是聯繫的貧困戶家中。看到貧困戶們仍然住着不蔽風日的“穿鬥房”、交通不便的“獨廟房”,妻子也慢慢融入其中,主動幫貧困戶打掃房前屋後,談起家長裏短。

事後,張渠偉對妻子說:“今天我們既行善積德了,又沒耽誤家庭團聚,多好。”

“帳篷局長”暖民心

“是張局長幫我們硬化了60多公里的村道,讓全村70多戶羣衆住進了移民解困集中安置點……”提起張渠偉,渠縣柏水鄉小寨村貧困戶龔先文話語裏充滿感激,“以前的小寨村,山高路陡,窮得連一條泥碎路都沒有,張局長第一次來咱村,車子都差點掉到了山溝裏。”

去年夏天,張渠偉帶着項目組到小寨村規劃項目。下山時,他乘坐的汽車突然失控,爲避免掉入山崖,情急之下,司機只得狂打方向盤撞向一旁的石壁。事後,張渠偉簡單包紮過,立即回到了工作崗位,幫助小寨村完成了村道和移民解困集中安置點規劃。

“情繫農村,情繫農民,上爲政府分憂,下爲百姓解愁。”張渠偉說,這就是一個扶貧幹部該做的事。

水口鎮大田村的李雲一家六口人,無固定收入,又愛無理挑事,經常找鄉村幹部鬧“意見”。一次入戶調研,張渠偉也被“纏住”,陪同的幹部一臉尷尬,張渠偉卻認真地傾聽李雲一家倒“苦水”,還邊聽邊做記錄。午飯時間,主人家留客喫飯,張渠偉一口答應了下來。在飯桌上,笑聲消融了幹羣隔閡,也改變了李雲一家多年來對幹部的“成見”。

從那以後,李雲逢人便說,局長在咱窮人家喫飯了,咱以後也要活得“有面子”。其實,這一餐飯之後,張渠偉還幫着李雲做了不少事:聯繫村裏的木材加工廠,解決就業;幫助實施易地搬遷,住入125平米新房;聯繫農民夜校講師,一對一上門傳授種養殖技術……2016年底,李雲家人均收入達到4000多元,順利脫貧。

堅守對工作的激情、對羣衆的熱情,張渠偉贏得了讚譽,也感染了身邊無數人。在柏水鄉碾坪村幫扶期間,爲了縮減往返交通時間,加快實施基礎建設,張渠偉一連幾天都住在自帶的帳篷裏。於是,“帳篷局長”這個“綽號”不脛而走,成爲一段佳話。局裏有個年輕幹部吳靖,新婚剛過也立馬把“家”搬到了村裏,他說,佩服局長的幹勁,他都帶着帳篷在扶貧一線,自己怎能迷戀“溫柔鄉”。

在張渠偉的示範帶動下,渠縣2萬餘名公職人員與貧困戶“結對認親”,增強了幫扶工作的實效性。張渠偉笑着說,“以前的羣衆煩幹部上門,現在的羣衆都想幹部、盼幹部上門,這樣的改變源於真情幫扶,幹部做了羣衆貼心人。”

發展產業當“紅娘”

賞桃花、摘葡萄、品沃柑……在渠縣水口鄉的漢亭農業基地,業主王超說,是張渠偉的誠心和執着打動了他,才讓他萌發了在渠縣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當初,爲讓退役軍人王超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張渠偉自費上福建廈門、下廣州深圳,多次追蹤商談。最終,王超先後在中灘、水口、豐樂、卷硐等鄉鎮建起了4個老兵創業扶貧基地,吸納29名退役軍人成立了“老兵創業扶貧之家”和“渠縣退役軍人綜合黨委漢亭農業聯合支部”。發展至今,漢亭農業已種植水果1萬餘畝,帶動農戶3000餘戶(其中貧困312戶806人),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張渠偉在“農民夜校”宣講扶貧政策

走進渠縣宋家鄉碩源果業基地,一眼望去,桃樹、李樹、柑桔樹分區佈局,一望無際。業主羅慶全說,碩源果業在渠縣已發展各種果林近2萬畝,多虧了張局長這個“紅娘”。爲引進碩源果業,張渠偉多次到貴州“登門拜訪”,數次陪羅慶全到渠縣實地考察,幫助規劃產業、流轉土地……

面對渠縣脫貧任務量大面寬、艱鉅複雜,張渠偉說,羣衆要脫貧,產業是關鍵。

爲讓產業覆蓋所有貧困村,他建議發揮在外渠商的資源優勢、人際優勢、信息優勢,打“親情牌”“老鄉牌”,引導他們回鄉創業、爲家鄉招商引資牽線搭橋。通過張渠偉的不懈努力,已有2000餘名鄉友回鄉創業,投資項目140個,帶動12億元工商資本進農村,建成特色種植基地16.8萬畝,建立鄉村“扶貧車間”30個,帶動12500名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爲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張渠偉還策劃開展了“六個一”愛心扶貧活動。目前,全縣認捐認助社會扶貧資金7.2億元,修路333公里,建橋18座,建山坪塘206口,建房137座,發展種植業9.1萬畝、養殖業34.5萬隻(頭),資助孩子1746個。

在張渠偉看來,要在短短5年完成脫貧,除了發展產業,還必須建立健全機制,探索創新模式。“九比九看”現場比拼、鐵軍扶貧、扶貧車間進農村、易地搬遷“五個三”等渠縣經驗,,不僅成爲渠縣脫貧摘帽的“加速器”,還被全國各地複製推廣。

(楊東 廖亞飛 簡朝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