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有一天,我們回首這次絲路採風活動,蘇巴什佛寺遺址應該更讓我們難以忘懷,因爲這裏有玄奘講經的回聲,有夕陽晚照,有雪山河水,有晶瑩彩石,更關鍵的是,這裏有我們的腳步沒能到達的東寺。如果從14世紀完全廢棄算起,蘇巴什佛寺成爲遺址已有700多年的時間,它在這裏承受了7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身軀逐漸凌亂,縮小,春夏秋冬中,任何一次大自然的風吹草動,都會給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絲路巖彩採風活動第五天,8月31日,蘇巴什佛寺遺址。

下午,我們到達庫車縣城偏東方向的確爾達格山南麓。一條水渠從北部山間汩汩流出,當地司機告訴我們,天氣晴朗的時候,從這座山的凹處可以看到北部積雪覆蓋的天山,這水便也有着天山的雪水。蘇巴什佛寺遺址就這樣背依天山的影子,靜靜的在這片土地上慈悲的守望着龜茲的山水和這裏的人民。

蘇巴什佛寺,也稱“昭怙釐大寺”、“雀離大寺”、“耶利巴哥拉賽遺址”,由東西二寺組成,分佈於庫車河東西兩岸。據史料記載,蘇巴什佛寺始建於東漢,在隋唐盛極一時。唐貞觀二年(628),中原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經西行經過龜茲,曾在這裏講經月餘,當時,正值寺廟全盛時期,僧衆可多達上萬人。9世紀,蘇巴什佛寺毀於戰火,到了14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塔里木盆地後被徹底廢棄。

在空曠的沙石滿布的原野上,蘇巴什佛寺遺址土黃色的斷壁殘垣格外醒目。遊人稀少,這些千年前的古蹟與風相互摩擦對話,訴說着一個個古老的傳說。這是當年的龜茲國的皇家寺院,夕陽落日下,這些就地取材的高約10米的土坯建築遺蹟泛着金黃,顯得格外的蒼茫和歷史的淒涼。

這座寺廟東漢即已存在,春秋1800歲的高齡。如果從14世紀完全廢棄算起,蘇巴什佛寺成爲遺址已有700多年的時間,它在這裏承受了7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身軀逐漸凌亂,縮小,春夏秋冬中,任何一次大自然的風吹草動,都會給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目前,這裏極少有人爲的保護,這座昔日的佛寺,昔日的佛教聖地,它還可以守護我們多少年?我們又能爲它做些什麼?

翻越溝壑,我們前往東寺的路。這裏遍地的鵝卵石,光滑圓潤、色彩豐富。奔湧而出的庫車河橫亙於東西寺之間,擋住我們的去路。遙望巍巍的東寺風景,總感覺有着無窮的遺憾。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丁方老師30年前曾到過這裏,30年後,隔河望着東寺,總有無限的感慨。他說,夕陽西下時,當陽光照在黃土上的時候會有一種璀璨的景象。黃土變成金,這種物質受到光的照耀是一種美學的提升,自古以來在佛教或其它宗教都存在。站在東寺看西寺,又會是另一番景像。時間、空間、流水、記憶,做人應該像這裏的鵝卵石一樣,隨着歲月的磨礪而愈加散發出自己的光輝。

9月1日,我們仍試圖找一條去東寺的路,沒有成功。

如果有一天,我們回首這次絲路採風活動,蘇巴什佛寺遺址應該更讓我們難以忘懷,因爲這裏有玄奘講經的回聲,有夕陽晚照,有雪山河水,有晶瑩彩石,更關鍵的是,這裏有我們的腳步沒能到達的東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