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這個近代誕生了許多偉大與奇蹟的地方,胡明哲巖彩團隊用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發出了自信豪邁的的中國表達。從2014年中央美術學院巖彩繪畫高研班創建到2017年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成立,從2016年“絲路 巖語——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到2019年“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作品展”,在這三年之中,巖彩的隊伍在逐漸強大,在美術界已形成一股力量,颳起了陣陣巖彩風。

“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作品展”於10月23日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開幕。7天的展期將是短暫的,但恰恰是它的短暫,給展覽以厚積薄發的噴薄之勢。開幕即井噴的是現象是力量,也是巖彩洪亮的呼喊與宣告!在上海這個近代誕生了許多偉大與奇蹟的地方,胡明哲巖彩團隊用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發出了自信豪邁的的中國表達!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先生致辭

追根溯源,巖彩在中國三十餘年的不輟之旅。

展覽現場

歷史需要時間的累積,我們的腳步總是在時間裏書寫走過的路程和追求的目標。陳文光、胡明哲......談起溯源,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遠渡重洋留學日本的這些藝術家,從他們把巖綵帶回國內的那一天起,他們便開始了在中國尋找巖彩繪畫源頭的旅程。在他們身後,卓民、朱進、苗彤、張新武等藝術家前仆後繼,緊密相隨。在我的記錄中,曾多次提到這段歷史,因爲他們在中國巖彩發展史上始終都是最爲輝煌的一頁。與其說他們和他們的巖彩高研班是一個團隊,倒不如說,他們是爲自己的巖彩夢而獻出青春的一支勁旅。龜茲、敦煌、印度、日本等是他們反覆行走的追尋路線。

胡明哲

在這段溯源旅程裏,重生的不只是巖彩。

展覽現場

從2014年中央美術學院巖彩繪畫高研班創建到2017年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成立,從2016年“絲路 巖語——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到2019年“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作品展”,在這三年之中,巖彩的隊伍在逐漸強大,在美術界已形成一股力量,颳起了陣陣巖彩風。從2014到2019,5年的時間,巖彩繪畫在全國各地已點燃了星星之火,關於巖彩的報道此起彼伏:巖彩繪畫作品屢屢在大型展覽嶄露頭角,巖彩藝術館、巖彩藝術學會、巖彩畫研究所、各種類型的巖彩繪畫培訓機構總是不時出現在媒體頭條。這股巖彩風在美術界掀起朵朵浪花。從不被認可到走向浪花朵朵,重生的又豈止是巖彩和一直奮鬥在巖彩藝術中的藝術家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拾、文化自信也在這裏獲得重生的力量。

巖彩團隊合影

用巖彩向世界和這個時代表述中國的藝術精粹。

陳文光

中國畫不只是逸筆草草的水墨,飽含漢唐雄風的巖彩繪畫是中國畫裏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巖彩繪畫的美術史是殘缺的。走出積貧積弱,中國的繁榮富強讓古絲綢之路再現千年光華,“一帶一路”中,龜茲、敦煌再次贏得世人的目光。那裏是巖彩繪畫的根和靈魂所在。帶着這種根與靈魂,巖彩繪畫從北京走到上海,在南方這個大都會向世界展示巖彩的本色、演繹巖彩在當代傳承和創新的事蹟。透過巖彩,我們看到敦煌,透過敦煌我們看到不斷強盛的中國在根裏尋求東方智慧、發出時代雄渾的最強音。

參展嘉賓合影

“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作品展”,是巖彩繪畫在上海進行中國表達的宣言。用創新藝術表達自信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它的聲音有如金石相撞,不是最高的,但它早已裹挾並融進整個時代。與全國各地的巖彩界聲音一起形成了一段獨特的合唱,由平緩走向慷慨羽聲。新時代的中國藝術初心與文化自信,需要這樣的羽聲發出開放、共享、獨特之音,表達出東方智慧的博大渾厚與燦爛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