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也會發現,那些現實生活中被寵愛的孩子其實有很多的問題,這讓父母們不容忽視。捷爾任斯基曾說: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爲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

前幾天去閨蜜家裏面玩的時候,發現他家孩子竟然直接對屋子裏面看電視的爺爺說:“你怎麼還在看電視啊!說了讓你去倒水、洗水果,我真的快要餓死了,你不知道嗎?”聽到這句話之後,我本以爲閨蜜會轉身指責,沒想到一句話也沒有。

最重要的是,孩子明明自己離飲水機非常近,只要停下來就可以去倒水。只是當時他在打遊戲,所以有些不太方便,於是就使喚了爺爺。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老頭子竟然顫巍巍的起身,嘴上說:“你個小兔崽子,自己就可以還使喚我”。說歸說,還是去幫孫子倒水。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感受到了一陣暴擊。想了一下要是我家孩子這樣,可能都已經被我和老公一陣混合雙打了。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一個有手有腳的孩子就因爲遊戲竟然使喚上了年紀的爺爺去倒水,這不是胡鬧嗎?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的孩子都有這樣的行爲。除了不尊重老人,還很有可能去咒罵家長,看了都讓人十分的氣憤,可是家裏人還是沒有任何的辦法,而是繼續“寵愛”着。

孩子胡鬧愛搗蛋,專家:別讓寵愛過了火

捷爾任斯基曾說: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爲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其實這句話按照我們比較通俗的話語來說,就是不要讓孩子過分的自由、過分的寵愛、過分的嬌慣。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生下來之後,一家好幾口人圍着轉。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要天上的星星都準備搭梯子。在這樣的寵愛之下,孩子確實沒有自由禁地。

只是這種過分的“寵愛”對於孩子真的好嗎?我們也會發現,那些現實生活中被寵愛的孩子其實有很多的問題,這讓父母們不容忽視。愛孩子是正確的,可是要是不講究自己的方式,過分的愛孩子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相信之前一檔節目《變形記》大家都曾看過,就算是裏面比較簡單是幾個情節我們都可以看出來父母對於孩子的寵愛。我見過一個孩子回家之後對媽媽說:我要幾萬塊,不給就直接離家出走。我看到父母在家裏面苦苦等待孩子,可是孩子卻是在酒吧玩個通宵。甚至在喫飯的時候,因爲父母一句話沒有說對,而直接將飯碗砸向生他養他的父母身上。

別讓寵愛、自由過了火!

變形計節目截圖

父母一味的答應孩子的要求,只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被寵壞的孩子,大都有這這些表現,對於他們日後的發展也不利。

(1)孩子比較目中無人,甚至以自己爲中心

在家裏面被寵壞的孩子,以爲去到哪裏都是一樣的,所以會直接的像是在家裏面一樣,甚至也要去指揮別人。空有一顆想讓別人都喜歡自己的心,都圍着自己轉的心,卻沒有這種個人的魅力。

實際上,他們上學之後會發現,之前自己在家裏面耀武揚威爺爺奶奶誰都不怕,到了學校沒人慣着他們。這種落差感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從而導致孩子更加的性格扭曲。甚至在他們的世界當中,就沒有“尊重”二字。

(2)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差,不懂得和別人溝通

就像是我們上面舉到的例子,不管是閨蜜的孩子還是變形記裏面的孩子,他們在一開始和陌生人進行溝通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因爲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尊重別人。

加上父母對於他們的寵愛,甚至認爲自己可以無法無天。總之不管做什麼,上面有父母給撐着。或許小時候是一個玩具、長大了是一棟房子,要是父母老了呢?想要的東西父母給不起要怎麼辦呢?

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生存壓力這麼大,沒有“公主命”還有“公主病”這不是在傷害孩子嗎?等到進入社會之後,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也不懂得和別人溝通,這種受挫的心理要如何消化呢?所以,過分的寵愛對於孩子並不利。

父母教育孩子,考慮別讓自由過了火,得有“度”

一些家長看到上面的介紹可能會說,那麼爲什麼我不選擇教育孩子,讓他知道禮義廉恥呢?就像是最近演的電視劇《小歡喜》一樣,裏面的宋倩和喬英子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實際上,最後喬英子的結局,我們也看到了,是抑鬱症。

如果過分的自由會讓孩子痛苦,那麼過分的控制也會讓孩子受傷,所以這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父母必須懂得把握和孩子相處的度。

喬英子抑鬱失眠

第1點、避免寵愛成傷害,情緒控制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時候,我也真的非常苦惱。內心告訴自己“不能過分的寵愛孩子”,這個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每次看到在教育的時候孩子哭的稀里嘩啦的,自己又有些於心不忍,所以就改變不了這種溺愛的本質。

一些父母總是會有這樣的想法,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收不起自己內心的情感。一旦看到孩子哭鬧,就立馬妥協。實際上,我們只需要一個辦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心裏面只有這樣一個想法:“我現在越寵愛他,他之後越痛苦”。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做出改變。

第2點、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並不是全部妥協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孩子在蘋果手機店裏面挑選手機,剛挑好一個最新版的手機,媽媽說:“你現在這麼小,用這個不好”,沒想到孩子轉過來就將手機砸向媽媽,甚至出血了,這就是反噬。

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不能任何時候都尊重。只要從小到大沒有不滿足他的事情,就會讓他出現一種“我想要什麼,就必須有什麼” 的心理。要是父母稍有不願意,他們就會面露狠色,傷害到父母。

第3點、和孩子一起制定要遵守的規矩

聰明的家長明白過分的寵愛孩子是不對的,因爲他們知道過分的自由只會讓孩子放縱,而不能讓他成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和孩子制定一的規矩。什麼可以做,什麼可以要求,什麼不可以,明明白白。

“孩子,你可以向父母表示你對這件東西的請求,但是不能命令爸爸媽媽給你買!”“你可以在自己不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向別人尋求幫助,但是別人並不是理所當然。”“父母愛你是對的,但是父母的愛並不是一種你可以索取的資本”

只有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在他做事情的時候纔會考慮自己是不是天上的星星都可以去摘?是不是想要什麼父母都會答應妥協?當他有這這種意識之後,提要求也就更加的尊重父母,而不是過分的自由。

一起制定遵守規矩

結語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問題。一些父母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發現自家孩子存在的問題,但是一些父母等到孩子長大了還在嬌慣孩子,這給予孩子的只有傷害,而沒有任何的好處。

家是一個港灣,但是不是一個任何時候都能包庇孩子的港灣。孩子遲早是要去面對社會,父母寵愛孩子,可是社會卻不寵愛孩子。我們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讓孩子更加好的成長。我們也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孩子可以越來越優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