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樹懶生活在橫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裏,一般在樹木高處活動,只偶爾會到地面上大便,似乎做什麼事情都很“懶”,甚至連眨眼都是慢悠悠的,爲什麼它們的生活節奏會如此之慢呢?其中根源要歸結於一些特殊的演化事件。

我們今天看到的樹懶主要分爲三趾樹懶和二趾樹懶兩類,它們的體型比史前世界的樹懶要小得多。在11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地球上生活着重達數噸的地懶,它們是現生樹懶的近親,通常在地面上行走,用後腿站立取食樹葉。

後來真正的改變是,樹懶爬到了樹上,其飲食幾乎完全以樹葉爲基礎,樹葉類食物的營養很低,熱量攝入量也很低。正因爲如此,它們必須通過非常慢的新陳代謝速度來應對較低的熱量攝入。

發生這種改變的部分原因在於樹懶所生活的地理環境。

現在世界上總共有6種樹懶,它們都生活在熱帶森林裏,這是一個炎熱潮溼的環境,意味着溫血系統的一些正常優勢並不是真正必需的——環境已經很溫暖了,動物不需要花費大量的能量來保持肌肉和心血管系統的溫度。於是,樹懶選擇了“慢生活”。

作爲哺乳動物本身有一定的好處,它們能夠在體內調節體溫,能夠生活在更冷的氣候中,能比爬行動物或其他變溫動物適應更低的溫度,但是恆溫系統也有一些缺點。爲了給這個需求旺盛的系統提供能量,哺乳動物需要喫很多東西,而且經常需要使運動用到的肌肉保持溫暖,這就是在寒冷的天氣裏,哺乳動物仍然可以到處飛跑,而蜥蜴仍然行動遲緩的原因。

有了這種體溫恆定的適應能力,哺乳動物便能夠在地球上的大部分環境中生存,包括兩極冰冷的廣闊區域,但在其他地方,一些哺乳動物已經放棄了演化賦予它們的溫血特性,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採用了一種慢節奏、節能的生活方式,更類似於變溫動物。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必須進行體溫調節,而這需要大量的能量,然而,由於樹懶沒有這種能力,意味着它們需要的能量要少得多。另一方面,這也意味着樹懶只能生活在熱帶地區,而不能生活在氣溫非常低的高山地區。相對而言,二趾樹懶更靈活一些,而且會爬到哥斯達黎加海拔較高的山上。

樹懶的生命週期絕大部分在樹上,因此它們很少受到美洲虎等食肉動物的威脅,這也是它們不需要閃電般快速反應的另一個原因。

樹懶經常在早上爬到樹冠頂部,從太陽那裏獲得一些能量,當天氣非常熱的時候,它們再回到樹蔭下,這種行爲在變溫動物,比如蜥蜴和其他爬行動物身上更爲常見。

只有當你在野外看到樹懶時,你纔會真正意識到它們的行動有多慢,你知道它們移動得很慢,但是在親眼觀察時,你會看到它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很慢。它們的轉頭很慢,甚至眨眼也很慢,在野外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觀察。

仔細觀察樹懶,你會發現它們的皮毛通常有暗綠的色調。人們可能很容易認爲,這些動物因爲行動緩慢,以至於它們成爲了周圍樹上苔蘚和藻類的“移動家園”,但這忽略了一些更有趣的東西。

它們的毛髮經過修飾,具有一些開口,藻類和真菌可以在裏面生長,這並不是因爲它們行動遲緩,這裏存在某種共生關係。

這些藻類有什麼好處?許多科學家正試圖弄清楚這一點。綠藻和真菌可以幫助樹懶融入森林冠層的背景,這也可能是樹獺獲取額外蛋白質的一種方式。樹獺有時會舔掉長在它們皮毛上的藻類,真菌的生長也有助於減少寄生蟲的數量,它們的皮毛幾乎完全防水,能夠阻擋許多寄生蟲,樹懶身上的寄生蟲比其他體型相似的哺乳動物要少。

樹獺還擺脫了哺乳動物的一些其他特徵,比如哺乳期母親爲後代所產的乳汁量,樹懶媽媽不會儲存大量的奶,所以乳汁會一滴一滴地流出來,幼崽緊貼着乳頭,吸吮滴出來的乳汁。

然而,樹懶這種慢悠悠的生活態度不應該被誤認爲是懶惰。它們其實並不懶惰,生活在森林裏的吼猴每天要睡18個小時,而樹懶只睡10個小時左右。

如果樹懶不是沒有生活在炎熱潮溼的環境中,它們可能會變得更活潑,生活節奏更快,但是,經過無數代的演化,它們已經完全適合了所處環境的生活。它們的生活表明,你不必一直跑來跑去尋找食物,整個體系都可以很放鬆。(任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