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經常吐槽

  奶奶/姥姥帶娃,

  會把娃換一種畫風,

  比如:

  時尚咖位降低

  膚色更“健康”

  行爲放飛自我

  等等……

  就連“立早姐姐”加的寶貝兒也逃不過:

  然而,你知道嗎,最可怕的還不是這些,來來,點擊視頻看看爺爺/姥爺是怎麼教娃的:

  

  如果你說這沒什麼,不就是口音嘛,大家都有的呀,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說普通話嘛!

  這麼說的人你一定是生活在自己家鄉咯,而且居住地都沒變過,那裏的人口音都是一樣的!

  畢竟小編上海的大學同學說上海話和松江話很多不一樣,稍微說快一點都聽不懂啊!

  小編的浙江同學會說3門語言!因爲外婆和奶奶是不同城市的人,所以兩家說的方言都不同,互相又不太聽得懂……

  然而你以爲北方就好了嗎?並不啊!城市裏和郊區和農村還是有口音差別的哎!不至於說聽不懂,但暴露身份呀!

  那你說,這都是跟家人溝通沒什麼問題,那麼,你覺得孩子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還沒什麼問題嗎?

  “

  老師指着茄子問,這是什麼呀?

  小朋友說,瘸子,七魚約,瘸子。

  老師指着螳螂問,這是什麼呀?

  小朋友說,到兩(刀螂即螳螂)。

  ”

  先不說有沒有錯,就說會不會引得鬨堂大笑。

  就你自己的經驗,願意在自己發言的時候經歷同學們的鬨堂大笑嗎?

  你願意看到老師一臉憋出內傷(甚至可能一臉嫌棄)看着你告訴你,那是方言,來,跟老師說普通話?

  這件事本來並不是錯的,但是會給小朋友帶來很不好的體驗,甚至留下陰影(不敢當衆發言等)。

  當然啦,也不是說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不能教孩子,但麻煩不要那麼一本正經的……七魚約子是什麼鬼?

其實重點還是在父母啦,要讓孩子區分出來“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就像混血小孩能區分爸爸媽媽語言的不同,從而分別用不同的語言去跟爸爸媽媽交流。

  就像很多上海的小孩子跟爺爺奶奶說話的時候都是一口上海話,但是講到學習、上課的內容多會用普通話。我們還經常說南方的小孩子從小就會“兩門語言”~北方人真的羨慕不來……

  除了因爲方言、口音可能會被同學嘲笑或者孤立(校園暴力很大一部分是一種“排異”行爲),還可能帶來一些知識或者認知的迷惑哦!

  就比如視頻裏的爺爺拼的“漢語拼音”……小編不曉得是不是有的方言有自己的拼音體系,但是,這樣教完孩子沒法好好學習認字了咋辦?

  如果“ie”不讀“一葉”,而讀“魚約”,那非但“茄子”不是“茄子”是“瘸子”,“葉子”還成了“月子”;“節日”成了“絕日”……

  大家都知道拼音的重要性,畢竟小時候認字靠它,長大了打字也靠它呀!以後坐辦公室辦公、發微信朋友圈秀恩愛腫麼辦?要等到以後智能方言語音識別嗎?

  再者,你知道帶着方言味道的英語口語是多尷尬嗎?畢竟大家以後都要學英語的嘛,如果讀個單詞說個句子都帶着方言味,朗讀課文的時候豈不是要笑掉大牙?

  那麼,怎麼才能讓寶寶們避免這種尷尬呢?

還是上面說的,讓寶寶同時學習普通話嘛,當成兩種語言去說就好了。其實各種方言都或多或少會影響一些普通話的發音,但是如果學好了普通話,方言的發音並不影響,還會更容易學習外語哦!

  不用擔心寶寶分不清楚,畢竟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們就像“吸收能力”超強的海綿,可比大人們學東西要快的多啦!但學“偏”的速度也很快哦,可別等到偏離航線太多才想起糾正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