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新番裏,有一部作品可以說是桃紅柳綠中一股兇猛的泥石流。它就是剛剛更新了第三集的《火之丸相撲》。

  以大衆審美的標準,“光膀子在圈子裏撂跤”實在是有點“遜”。對於有文化“牆”的中國人而言,尤其如此。但《火之丸相撲》這部作品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相撲是具有宗教意味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它是具有“神聖”意味的“儀式”

  有趣的是,在動物行爲學裏,也有“儀式”一詞,而且它的含義和人類學中的“儀式”驚人地相似。動物的行爲並不像人類文化,由理智的頭腦塑造而成,而是在自然選擇中演化出來的。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存在着“行動外之意”——用“行動”來傳遞“意義”

  “你往這兒看,腿上有功夫!”

  要想比較這兩種“儀式”的相似之處,我們不妨看個例子,來自火之丸原作的漫畫。動畫裏其實沒有這一段,但這個例子實在太好了,不忍割捨。

  這個劈腿的動作,是一個變形的“四股”,或者叫“踏腳”,原本是鍛鍊腿部肌肉和平衡感的動作。把腿抬到垂直,這個動作是很誇張的。相撲這麼做的主要意思,就不是鍛鍊肌肉了,而是爲了展示自己的實力

  當時的劇情是這樣的,主角火之丸跑到別的學校的場子裏去訓練,別人看他身材矮,瞧不起,所以他借這個動作“秀”一下自己。

  如果從動物行爲學的角度去看,這個動作實在令人眼熟。有一種叫竹緣蝽(Notobitus meleagris)的昆蟲,雄蝽用肌肉發達、長着利刺的大腿相互爭鬥,這雙腿可以像老虎鉗一樣夾住對手,猛力碾壓,刺穿對方的外殼。當兩隻雄蝽相遇,首先會抬起強壯的大腿,在對手面前來回搖晃,這就與火之丸示威的含義非常相似。

  竹緣蝽標本,注意大腿上鋒利的刺。圖片:葉耕帆 /digitalarchives.tw

  每一個動作,或許都有“預告”

  動物行爲學的“祖師爺”洛倫茲(Konrad Lorenz)和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發現,在很多動物裏,有“意義”的動作大多出於偶然——這些動作碰巧是其他動作的“先兆”,你讀懂了它們,就能讀懂動物下一步要做什麼。

  比如,猴子張口撕咬之前,都會露出牙齒。這本來是無意義的一個動作,但如果一隻猴子能認出“齜牙”之後是“撕咬”,從而做出正確的反應(閃避或者以牙還牙),在演化上對它就是有利的。於是“齜牙”擁有了意義,它傳達着“我要咬你了”的信息。這時,“齜牙”就不僅是一個動作,也是一個“信號”。

  對於發出這個信號的猴子而言,如果它能更明確地傳達信息,在演化上也是有利的。爲了強化、準確化信號傳達“意義”的效果,儀式化的動作會變得越來越誇張、強烈。獅尾狒狒(Theropithecus gelada)示威的時候,會把上嘴脣整個掀過去,露出鮮豔的粉色牙牀和巨大的犬齒。這就是“齜牙”動作的強化版。

  這一行爲還會變得越來越“死板”。如果齜牙只是爲了啃別人一口,那嘴巴咧得大不大是沒有多少關係的,但示威的狒狒總是把整個嘴脣翻過去。這個動作是僵硬的、一成不變的。正因爲此,它傳達的意義才更加準確。

  獅尾狒狒翻起上嘴脣示威。圖片:BluesyPete / wikimedia

  另外一種強調信號的辦法是“化妝”。許多動物用來表達信號的身體部位,都會用誇張的飾物、鮮豔的顏色加以點綴,藉此強調這一信號。

  與信號“強化”同時發生的,是信號本來功能的“退化”,比如猴子露出牙齒以後,十回裏可能一回都沒有真咬過去。

  雄鴛鴦在求偶時,會扭過頭來用嘴朝向翅膀的羽毛,發出“求愛”的信號,這是從梳理翅膀的動作演化來的。雄鴛鴦翅膀上有兩片橙黃色的華麗羽毛,像兩面旗幟一樣,可以強調這個信號。但是,它並不會真的去梳翅膀,它的嘴巴甚至連毛都沒碰到,這正如同火之丸做的那個動作,已經不再是爲了鍛鍊。

  雄鴛鴦,注意翅膀上的橙色羽毛。圖片:pixabay

  洛倫茲和廷伯根把這種演化的過程稱爲“儀式化”(Ritualization)。它跟人類世界裏的“儀式”非常相似。一個“儀式化”的行動就不再是純粹的行動,而是意義的載體,就像書本不僅僅是紙,語言不僅僅是聲音一樣。

  纔不是“沒味兒”的勝負!

  猴子露牙、蟲子抬腿,雖然都在展示武器,卻不是爲了殺死對方,而是爲了表現自己攻擊的意願和強大的實力。打鬥的兩方,都用“儀式化”的動作相互威嚇,分出強弱,然後弱者主動退讓

  在人類看來,這種戰鬥結果可能有些難以接受,對方還是活蹦亂跳的,怎麼就輸了呢?《火之丸相撲》中,摔跤高手千比路也向火之丸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相撲一方被推出圈外,或者腳底板以外的地方着地,都可以判負,千比路認爲這種擊敗實在是“沒味兒”。

  這種儀式化的戰鬥方式,也許看着不是那麼刺激,但它對爭鬥雙方都有好處,用“花拳繡腿”來威嚇,雙方都不會受傷。如果上來二話不說就是幹,會有無數猴子的脖子被咬破,無數竹緣蝽被紮成漏勺。

  不過身爲狡猾的人類,我們會想到,如果大家都用“花拳繡腿”來較量,那會不會有“人”(動物)鑽這個空子,虛張聲勢,假裝自己很強來欺騙別人呢?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能想到欺騙別人,別人也能想到來識破你。一個“儀式化”的動作,或者說一個“信號”,至少需要兩個“人”(動物)才能成立,一方是信號的“發出者”,一方是信號的“接收者”,自然選擇的力量同時作用於這兩方。如果“虛張聲勢”對於“發出者”有利,那麼對於“接收者”來說,識破“騙局”的“眼力”則對它們有利。“騙人”和“識破騙局”的能力針鋒相對,都在演化之中。

  騙子一旦被識破,代價是非常慘痛的。在漫畫裏,主角遇到過一羣抽菸燙頭的“社會人”,在聽到“相撲部”三個字之後,兇惡的混混馬上變得畢恭畢敬。

  混混可以視爲不誠實的“發出者”,用抽菸喝酒燙頭這些方式,發出虛假信號,假裝自己很強。但他們並不是真的強。混混怕相撲部,恰好是因爲(劇透點沒關係的吧,反正這段動畫裏沒有)他們先前不知天高地厚,去找相撲場子的麻煩,結果被人家暴捶一頓。

  提高行騙的“成本”

  識別騙子的能力很有用,但是,如何識別騙子?演化生物學家扎哈維(Amotz Zahavi)提出過一個答案。他說,要證明一個信號是“誠實”的,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提高這個信號的成本

  一個“昂貴”的信號對於強壯的動物和虛弱的動物,“成本”是不同的。強壯的動物使使勁可以做出的動作,虛弱的動物可能賠掉半條命才能完成。

  因此,動物在傳達“信號”時,會表演高難度的動作,或者揹負極其巨大笨重的“武器”,甚至故意把要害擺出來給敵人看,藉此表示自己的強大。比如,只有身體強壯、營養充足的竹緣蝽,才能長出一對大長腿。“信號”成本的高低,可以誠實地傳達自己實力的強弱。

  對羱[yuán]羊(Capra ibex)來說,巨大的角是一種昂貴的武器。圖片:pixabay

  相撲“腳底板以外碰地都算輸”這種苛刻的規則,按照扎哈維的觀點,也可以視爲一個表示“誠實信號”的累贅。雖然千比路一開始不認可相撲,但在切磋中,火之丸穩紮的下盤和強壯的雙腿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所以,儀式化的戰鬥也許不能殺傷對方,但只要信號是誠實的,同樣可以展現高超的實力。

  話說我截完圖才發現,怎麼又是屁股又是前襠的……

  如果我們再往前進一步就會發現,《火之丸相撲》整部作品的核心矛盾,都可以視爲一個扎哈維式的“累贅”:主角熱愛相撲,身材卻異常矮小(相撲不分重量級,所以個兒小是很喫虧的),前進路上障礙重重,能克服這些障礙,才能證明主角的勇敢與強悍。

  嘗試體會一種莊嚴的感動

  或許在大多數人看來,“胖子撂跤”是一種“獵奇”又“搞笑”的活動。然而《火之丸相撲》用獨特的表達方式來展現相撲的“燃”和有趣,甚至有時讓人回想起,相撲是具有“宗教”意味的“儀式”。這種意味無關信仰,卻能在無神論者心中喚起一種莊嚴的感動

  這是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第二吸引我的地方是肌肉男)。有趣的是,它與動物行爲學的迷人之處,正好有着異曲同工的性質。

  基督教教義認爲,一切動物的存在,都在證明神的大能。現在我們不再假定神的存在,動物們蛻去了“神聖”的光環,萬物似乎變得低鄙和無趣了。

  這時,動物行爲學用另一種方式,向我們揭示世界的有趣和豐富,一切動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這種意義不是宗教,卻同樣可以引發我們莊嚴的情緒。正如同相撲是可以很好玩的,同樣,蟲子打架也是可以很好玩的。

  最後,《火之丸相撲》是部好作品。這是我真心實意的安利(認真臉)。

  特別感謝@柔王丸的相撲知識考據,@騋貘@扎克納梵=馮=李希特二豬提供相聲梗“腿上有功夫”。

  文中動畫、漫畫截圖均來自《火之丸相撲》。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紅色皇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