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離苦?怎樣得樂?在受苦或生病或受災難等,種種不如意的時候,你要觀苦,知道苦是無常的,這樣你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去克服它。因爲你知道這是無常,它不會常在你身上壓迫,這樣苦就會很快消失了。

假使沒智慧,又沒大悲心,就無法忍受這些苦,反而把你的苦轉嫁他人。如果人人都能學這種明白的方法,就不會自討苦喫,不會苦上加苦。

至於要怎麼樣才能減少痛苦呢?要觀想。觀想我們所受的都是苦,不受,可以不受嗎?可以。要怎樣才能達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貪求,少一點慾望。

這需要觀想,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應當安心的付出自己所應付出的,得到自己所應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也不要佔別人的便宜。遇到有人對我不好,侮辱我或罵我、輕賤或奪我的利益,損害我,我們應當忍他、讓他。佛教導我們要忍,而這個忍並不表示我們卑賤,忍也不表示我們沒跟他奮鬥的能力,這種忍是一種智慧,讓他是成就他,不讓他再去造業,這裏頭就要有智慧。學習這種智慧時,你要先認識一切事物都是無常,並不是用貪嗔癡得到的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你知道無常,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壽命纔多少年?最後不是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在醫院裏看得最清楚,你認識到了,就不會被迷惑,這樣能使你的出離心更堅強,大悲心更堅固,智慧心更增長。但是這裏頭還有很多方便的道路,你想走這條道路,如何能忍下去呢?這必須得學,看看我們四周的那些榜樣,那些有智慧的人是怎麼做的,這些道友並不一定是出家人,有的學佛很多年,看他們怎麼做,怎麼付出,就向他們學習,照他們的樣子做。我們最大的榜樣是佛,因爲他纔是最究竟明白的人,我們照著他的話去實踐,不會錯的!這就是從發菩提心到證菩提果的方便道。

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種。我們經常說“慈悲喜捨”,“慈”就是想辦法讓別人快樂,讓別人離苦,讓別人歡喜。佛想了很多的辦法,教你怎樣離苦,離開苦你就得到樂,你對別人慈悲,照樣是對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煩惱,如果你經常笑臉迎人,對誰都不煩惱,誰惹你了,你也不煩惱總是歡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的人,你的心情會如何?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歡歡喜喜的對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憂愁或煩惱的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一種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和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通過觀照,就能看得破,知道一切事物是無常的,就能忍受,就不會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看破了,放下了,才能舍。若你能儘量發揮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就能受用無窮。

問題是,一聽到“舍”大家可能慌;給別人幾個錢、舍點衣物,是最基本的舍。我說的“舍”不是這個,而是捨去你的知見,當你看問題時,不要以爲自己所說的都是對,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舍”。

舍自己財物,得量力而爲,有些人舍完了,就生煩惱,這是自不量力,不要過分,因爲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至於捨身或舍自己的家庭或眷屬,那就更不容易了。就拿出家人來說,不管男女,發心落髮的那一念,及至真正落髮都是“舍”,這舍不容易啊!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恨心,一發脾氣,丟身家性命的例子多得很!嗔心一起一百萬個障門都開!由此可見這一念嗔恨心多可怕啊!因此你要舍,爲什麼“慈悲喜捨”的“舍”放到最後?就是因爲舍不容易,特別是舍自己的身體或看法。人的主觀意見通常是很深的,以爲自己都是對的。我說這話不是說,看到別人不對也不爭,而是需看因緣,得有方便善巧。有了方便智慧,就能適當的幫助,讓別人能接受;不適當的幫助,徒增他人煩惱。有些人自己信佛之後,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幫助他脫離生死輪迴,勸他信佛。不要熱心過頭了,如果他沒這種因緣,你怎麼度也度不了。因緣得遇合,先得有那個因,這樣你想幫助他的緣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沒有那個因,就算信佛了,你又怎樣去幫助他,使他更進一步呢。

一般人開始信佛的目的是,希望佛能幫他解決困難,菩薩能救度他,要是精進沒退墮,佛菩薩就幫他發財;生病了,因爲有佛菩薩的幫助,病苦就沒有了,那是他未明佛法的意思。爲什麼有人求了,卻沒得到福報?過去沒做過有福報的事,今生想要有福報、想發財、想得富貴,怎麼可能呢?不可能的!你得先從這些方法學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於你自己的心,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信佛之後,恐怕都是向外求,藉著外來幫助,最後還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