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就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散点透视法,可以充分地表现出空间跨度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使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历史上字画装裱的色彩美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 审美标准的差异, 出现了反映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风格。如典雅清新的‘吴装“ 端庄、堂皇的“京装‘, 华丽、稳重的“扬装“, 宁静、秀美的“沪装’以及“湖南装“、“广州装‘’和‘徽装“等。这些代表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式样虽然在用料的质地和尺寸大小上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色彩的选用以完成其美学创作的。由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保守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字画装裱用色、用料还是比较单一的。而今天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色彩丰富的新产品孕育而生。锦续就是这一军团的成功范例, 它不仅颜色花样繁多, 而且成本造价大大降低为推广和普及装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与日装裱的工艺美,一方面指其工艺过程中的科学因素另一方面指通过装裱艺术家的双手,制作出的做工精良的装裱艺术品。装裱工艺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因素比如在制作浆糊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面粉中的面筋通过一定方法提净,然后将虑出的淀粉经过沉淀发酵后再进行熬制。这样加工成的桨糊性能稳定、杂质较少不致对裱好的作品造成伤害。而且裱出的作品手感绵软飘逸对画心的粘合度又比较适中可以避免重新揭裱时伤及画心。装裱的工艺美,还表现在精良的做工上它濡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一幅达标的作品要达到平、薄、齐、净、柔、匀、正、光、新的标准所以装裱艺术家必须技术过硬, 方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平就是要求一幅字画作品从托心开始就要始终保持画面的绝对平整不可以出现一点褶皱。这要求装裱师必须经过大的实践和练习方能做到手中有数。既不能让画心出皱又不能扯破画心。

薄、柔、光就是裱完的作品要既柔软又厚薄适宜。这要求字画装裱师在以下几方面熟练掌握操作手法一是用浆适中。多了则又厚又硬少了又会引起壳层。二是在排刷时用力均匀, 力道恰当。用力太重, 容易将宣纸刷破太小同样会引起壳层并且手感不柔软。三是对裱件研光时,要保证力度均匀和手法均匀。这样才能让裱件光滑平整。齐、正、匀这要求装裱师要有过硬的刀裁功。只有裁出的续料标准, 才会镶出又齐又正接口和局条均匀的裱件。这样的裱件收卷后两端整齐, 无参差。但同时也要在镶画的过程中掌握好镶口用浆的粘度而且要有很好的手感和细心的操作。

净新要求裱完的作品续料干净如新。不可以出现跑墨跑色等现象,也不能使浆水弄脏画面及续料。裱件华美精致的外表不仅体现了装裱的工艺美同时还凝聚昔一位位优秀的、执著敬业的装裱艺术家的心血。’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慈虚和,心细如发“ 同时, 只有平时勤学苦练才能造就一代装裱大师。

西方绘画相比,国画的审美特征是:

(1)绘画工具材料的特异性。

国画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者绵帛上作画。因此,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笔墨”不仅成为中国话技法的核心,而且成为中国画学理的支柱,也是中国画形式变幻的标志。笔法技巧,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法技巧还使墨色产生浓、淡、干、湿等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笔墨相互映衬、有机结合,创造了丰富无比、变幻无穷的形式美。

(2)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

散点透视法,可以充分地表现出空间跨度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使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的自由度。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就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这种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

3)重视空白的运用。

例如画人物不画或少画背景,画游动的鱼虾而不画水,山水画中的天空、云雾和水面也经常用空白来表现,造成“虚实相生“的效果。如北宋马远的山水画《汉江独钓图》,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孤寂与垂钓的神气

4)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

国画通常都有题赋和款书,将诗情、画意、书法、篆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画家往往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更是将诗书画印的结合推向完美的艺术境界

5)立意传神。

国画特别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就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认为绘画应当以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在“似与不似”之间讲求一种意境美。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光,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一”,"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