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著名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就是以散點透視法將汴河兩岸數十里的繁華景象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通過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只有一個焦點,一般畫的視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動時能看到的範圍,視域角度過大的景物則不能包括到畫面中,如同照相。散點透視法,可以充分地表現出空間跨度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使形象創造和畫面構圖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歷史上字畫裝裱的色彩美由於南北地域的不同, 審美標準的差異, 出現了反映不同地域特徵的裝裱風格。如典雅清新的‘吳裝“ 端莊、堂皇的“京裝‘, 華麗、穩重的“揚裝“, 寧靜、秀美的“滬裝’以及“湖南裝“、“廣州裝‘’和‘徽裝“等。這些代表不同地域特徵的裝裱式樣雖然在用料的質地和尺寸大小上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還是靠色彩的選用以完成其美學創作的。由於當時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們保守的審美習慣中國傳統字畫裝裱用色、用料還是比較單一的。而今天隨着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色彩豐富的新產品孕育而生。錦續就是這一軍團的成功範例, 它不僅顏色花樣繁多, 而且成本造價大大降低爲推廣和普及裝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不過與日裝裱的工藝美,一方面指其工藝過程中的科學因素另一方面指通過裝裱藝術家的雙手,製作出的做工精良的裝裱藝術品。裝裱工藝過程中包含了許多科學因素比如在製作漿糊的過程中首先要將麪粉中的麪筋通過一定方法提淨,然後將慮出的澱粉經過沉澱發酵後再進行熬製。這樣加工成的槳糊性能穩定、雜質較少不致對裱好的作品造成傷害。而且裱出的作品手感綿軟飄逸對畫心的粘合度又比較適中可以避免重新揭裱時傷及畫心。裝裱的工藝美,還表現在精良的做工上它濡要裝裱藝術家有過硬的基本功。一幅達標的作品要達到平、薄、齊、淨、柔、勻、正、光、新的標準所以裝裱藝術家必須技術過硬, 方能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平就是要求一幅字畫作品從託心開始就要始終保持畫面的絕對平整不可以出現一點褶皺。這要求裝裱師必須經過大的實踐和練習方能做到手中有數。既不能讓畫心出皺又不能扯破畫心。

薄、柔、光就是裱完的作品要既柔軟又厚薄適宜。這要求字畫裝裱師在以下幾方面熟練掌握操作手法一是用漿適中。多了則又厚又硬少了又會引起殼層。二是在排刷時用力均勻, 力道恰當。用力太重, 容易將宣紙刷破太小同樣會引起殼層並且手感不柔軟。三是對裱件研光時,要保證力度均勻和手法均勻。這樣才能讓裱件光滑平整。齊、正、勻這要求裝裱師要有過硬的刀裁功。只有裁出的續料標準, 纔會鑲出又齊又正接口和局條均勻的裱件。這樣的裱件收卷後兩端整齊, 無參差。但同時也要在鑲畫的過程中掌握好鑲口用漿的粘度而且要有很好的手感和細心的操作。

淨新要求裱完的作品續料乾淨如新。不可以出現跑墨跑色等現象,也不能使漿水弄髒畫面及續料。裱件華美精緻的外表不僅體現了裝裱的工藝美同時還凝聚昔一位位優秀的、執著敬業的裝裱藝術家的心血。’良工須具補天之手,貫蝨之睛靈慈虛和,心細如髮“ 同時, 只有平時勤學苦練才能造就一代裝裱大師。

西方繪畫相比,國畫的審美特徵是:

(1)繪畫工具材料的特異性。

國畫以水爲調和劑、以墨爲主要顏料、以毛筆爲主要工具,在宣紙或者綿帛上作畫。因此,國畫又可稱之爲“水墨畫”或“彩墨畫”。“筆墨”不僅成爲中國話技法的核心,而且成爲中國畫學理的支柱,也是中國畫形式變幻的標誌。筆法技巧,使中國畫表現出變化無窮的線條情趣,墨法技巧還使墨色產生濃、淡、幹、溼等豐富而細微的色度變化。筆墨相互映襯、有機結合,創造了豐富無比、變幻無窮的形式美。

(2)散點透視的觀察與表現方式。

散點透視法,可以充分地表現出空間跨度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使形象創造和畫面構圖有更大的自由度。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著名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就是以散點透視法將汴河兩岸數十里的繁華景象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通過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只有一個焦點,一般畫的視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動時能看到的範圍,視域角度過大的景物則不能包括到畫面中,如同照相。中國畫是散點透視法,即一個畫面中可以有許多焦點,如同一邊走一邊看,每一段可以有一個焦點,因此可以畫非常長的長卷或立軸,視域範圍無限擴大。】這種全景式的構圖展現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從城郊到城內街市的熱鬧情景。

3)重視空白的運用。

例如畫人物不畫或少畫背景,畫遊動的魚蝦而不畫水,山水畫中的天空、雲霧和水面也經常用空白來表現,造成“虛實相生“的效果。如北宋馬遠的山水畫《漢江獨釣圖》,畫面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幾乎全爲空白,但卻突出地表現了江面上一種空曠渺漠,寒意蕭條的氣氛,更加襯托出漁翁的孤寂與垂釣的神氣

4)繪畫與詩文、書法、篆刻有機地結合。

國畫通常都有題賦和款書,將詩情、畫意、書法、篆刻融爲一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文人畫家往往又是詩人和書法家,更是將詩書畫印的結合推向完美的藝術境界

5)立意傳神。

國畫特別注重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畫家主觀情感的表現。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就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徵來表現其內在精神。唐代畫論家張彥遠也將繪畫創作規律總結爲“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八個字,認爲繪畫應當以畫家的主體精神與想象能力來超越客觀物象的描繪,在“似與不似”之間講求一種意境美。

【"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一語,出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是他讚揚顧愷之的人物畫所作的評語說明畫者的意圖,包括着主題的構思,形象的刻劃,筆墨的運用,在動筆之光,已經都考慮成熟,這樣在落筆時纔可以脫穎而出,畫作完了,畫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圖在畫上也永存下來了。這句話還說明構思一經成熟,下筆後才能“意在筆先”,“不滯於手,不凝戶心一”,"畫盡意在,象應神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