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意模仿了不好的行爲時,請提醒他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兒子泡澡時拿了玩具扳手,凳在澡盆邊上構着洗手檯,說要修理水瓢裏的水,起勁的模樣讓水花四濺。

  我進去洗澡時,告訴他我需要用洗手檯洗臉,他可以把水瓢拿到澡盆裏坐着修,玩興正濃的兒子竟然轉頭瞪了我一眼,說:“你閉嘴!”當下我很是錯愕。

  放下被挑起的怒氣,纔能有效引導

  

  我一直很注意遣詞用字,尤其是下達指令,因爲孩子很容易聽一聽就受影響而習得,舉凡“走開”、“閉嘴”、“不關你的事”等,我都很有意識地避免使用。當然,有注意到身教之重要性的教養者,應該是鮮少用這些用語對待親愛的孩子的,可是,當對象變成流浪狗或起衝突的他者,就較難注意到孩子也在一旁看着你的一言一行,脫口而出。

  既然自己已經謹言慎行了,怎麼兒子會出現這種神態和口吻和我說話?

  “誰教你的?!”不不不,千萬不能這樣帶着怒氣質問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孩子逐漸開始有同伴的概念,即便是語氣和緩地問“誰教你的”,孩子也不一定願意說,因爲這對他們而言,已經是種“出賣”,“我說了他會不會被罵?如果我不說,老師就不會知道,老師不知道,就不會罵他啦!他就不會對我生氣,我們可以繼續一起玩。那,我纔不說呢!”

  更何況,說話的方式不需要刻意“教”,是受影響學來的。

  

  所以我馬上猜到,一定有人在我不在場的情況下,對兒子說、或是在他面前對其他小朋友說過。我嚴肅地看着兒子叫他的名字,讓他停下手邊的遊戲,才問:“寶貝,是有誰這樣對你說過話嗎?”他說了一個女孩的名字,不出我所料,是那個在阿姨家和兒子朝夕相處的女孩,一直是比較霸道的個性,但因爲年紀相仿,所以兩人天天玩在一起。之前兒子出現過把手舉高作勢要打人的模樣,他也說女孩搶玩具生氣時會這樣舉高手打他。

  我不打算在孩子面前評斷任何人,以免不小心造成孩子自視甚高的待人態度,只針對兒子當下的行爲,告訴他:“你用那兩個字對我說話的時候,媽媽很震驚,我嚇了一大跳!因爲你對媽媽那樣講話,我聽到感覺好受傷。”“媽媽嚇了一跳,會好難過嗎?她也跟我這樣講啊!”

  “你不是她啊,是兒子,是我的寶貝啊!你跟她是不一樣的,不用說一樣的話。”“是媽媽的寶貝,有禮貌嗎?不跟她一樣嗎?”

  “嗯!你們不一樣,我最愛你了!下次如果有人這樣對你說話,你可以讓他知道你不喜歡。如果他還是不好好跟你說話,你可以選擇去別的地方、做別的事。”

  與其阻擋,不如疏通

  

  其實我很常用“強調孩子的獨特性”,來隔離孩子從衆、複製他人不良行爲的情形,與其強行規定“不可以”、針對性的批判“那人就是沒家教、沒禮貌”,或是和孩子爭辯“別人可以,我爲什麼不可以”,倒不如直接增強“你就是你,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你可以做出不同且受肯定的行爲”。

  

  “知道嗎?媽媽請你離開洗手檯,是因爲你已經玩一陣子,我很累了,應該輪到我洗澡了,你在澡盆裏玩也很舒服。”“知道。”兒子平靜地退開。

  “那,你剛剛那樣對我說話,讓我很震驚也很受傷,怎麼辦?”“Sorry,我沒有禮貌了。”他竟然因爲我要求他做有禮貌的孩子,而從我的反應中判斷出剛剛自己是“沒禮貌”的!“沒關係,我相信你不會再說了。”最後我說的這句話,是對孩子表達愛與信任,讓孩子保持此認知的“正增強”。

  看着收起方纔凶神惡煞眼神的兒子,軟化面容的弧線而快樂起來的笑靨,我想起那個會這樣對兒子說話的女孩,她在家到底是怎麼被對待的呢?每個行爲與情緒走樣的孩子,在失去他們的單純可愛前,必定是已先傷痕累累了。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