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意模仿了不好的行为时,请提醒他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儿子泡澡时拿了玩具扳手,凳在澡盆边上构着洗手台,说要修理水瓢里的水,起劲的模样让水花四溅。

  我进去洗澡时,告诉他我需要用洗手台洗脸,他可以把水瓢拿到澡盆里坐着修,玩兴正浓的儿子竟然转头瞪了我一眼,说:“你闭嘴!”当下我很是错愕。

  放下被挑起的怒气,才能有效引导

  

  我一直很注意遣词用字,尤其是下达指令,因为孩子很容易听一听就受影响而习得,举凡“走开”、“闭嘴”、“不关你的事”等,我都很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当然,有注意到身教之重要性的教养者,应该是鲜少用这些用语对待亲爱的孩子的,可是,当对象变成流浪狗或起冲突的他者,就较难注意到孩子也在一旁看着你的一言一行,脱口而出。

  既然自己已经谨言慎行了,怎么儿子会出现这种神态和口吻和我说话?

  “谁教你的?!”不不不,千万不能这样带着怒气质问孩子,进入团体生活后,孩子逐渐开始有同伴的概念,即便是语气和缓地问“谁教你的”,孩子也不一定愿意说,因为这对他们而言,已经是种“出卖”,“我说了他会不会被骂?如果我不说,老师就不会知道,老师不知道,就不会骂他啦!他就不会对我生气,我们可以继续一起玩。那,我才不说呢!”

  更何况,说话的方式不需要刻意“教”,是受影响学来的。

  

  所以我马上猜到,一定有人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对儿子说、或是在他面前对其他小朋友说过。我严肃地看着儿子叫他的名字,让他停下手边的游戏,才问:“宝贝,是有谁这样对你说过话吗?”他说了一个女孩的名字,不出我所料,是那个在阿姨家和儿子朝夕相处的女孩,一直是比较霸道的个性,但因为年纪相仿,所以两人天天玩在一起。之前儿子出现过把手举高作势要打人的模样,他也说女孩抢玩具生气时会这样举高手打他。

  我不打算在孩子面前评断任何人,以免不小心造成孩子自视甚高的待人态度,只针对儿子当下的行为,告诉他:“你用那两个字对我说话的时候,妈妈很震惊,我吓了一大跳!因为你对妈妈那样讲话,我听到感觉好受伤。”“妈妈吓了一跳,会好难过吗?她也跟我这样讲啊!”

  “你不是她啊,是儿子,是我的宝贝啊!你跟她是不一样的,不用说一样的话。”“是妈妈的宝贝,有礼貌吗?不跟她一样吗?”

  “嗯!你们不一样,我最爱你了!下次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话,你可以让他知道你不喜欢。如果他还是不好好跟你说话,你可以选择去别的地方、做别的事。”

  与其阻挡,不如疏通

  

  其实我很常用“强调孩子的独特性”,来隔离孩子从众、复制他人不良行为的情形,与其强行规定“不可以”、针对性的批判“那人就是没家教、没礼貌”,或是和孩子争辩“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倒不如直接增强“你就是你,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可以做出不同且受肯定的行为”。

  

  “知道吗?妈妈请你离开洗手台,是因为你已经玩一阵子,我很累了,应该轮到我洗澡了,你在澡盆里玩也很舒服。”“知道。”儿子平静地退开。

  “那,你刚刚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震惊也很受伤,怎么办?”“Sorry,我没有礼貌了。”他竟然因为我要求他做有礼貌的孩子,而从我的反应中判断出刚刚自己是“没礼貌”的!“没关系,我相信你不会再说了。”最后我说的这句话,是对孩子表达爱与信任,让孩子保持此认知的“正增强”。

  看着收起方才凶神恶煞眼神的儿子,软化面容的弧线而快乐起来的笑靥,我想起那个会这样对儿子说话的女孩,她在家到底是怎么被对待的呢?每个行为与情绪走样的孩子,在失去他们的单纯可爱前,必定是已先伤痕累累了。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