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在所不爲,大智在所不慮。——荀子

當了三次中科院長的大賢——荀子

荀子,山西臨汾安澤縣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是一位學者。

從荀子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來他是一位特別客觀、冷靜、理智的人。而且熱愛學習。

因爲據史書上的記載,荀子五十歲纔開始出門遊學,五十歲的人體力和精力肯定都不比年輕的時候了,更何況是人到七十古來稀的春秋戰國。

爲什麼荀子五十歲纔開始遊學呢?我想是因爲荀子一直學習到五十歲才感覺到自己有和天下英才探討天下的資本吧。

荀子第一個要去的地就是齊國,齊國是當時文化大國,因爲齊國有一個類似於中國科學院一樣的機構記叫稷下學宮。稷下學宮聚集了當時所有領域的大師,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和主張在這裏碰撞,是所有學者趨之若鶩的地方。

沒想到的是荀子來了一張嘴,大家就都服了。我想荀子到稷下學宮技壓羣雄的故事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可惜史書上並沒有寫。總之稷下學宮各門各派的人都心悅折服的讓荀子來擔任稷下學宮祭酒的重任,相當於中國科學院院長。

後來也許是荀子在稷下學宮呆悶了想要繼續遊學,也許是齊國和燕國打仗攪的老人家心煩,荀子就辭去祭酒一職,遊學去了楚國。在楚國遊學五年之後可能是想休息一下,就又回了齊國。齊國一看荀子回來了特別開心,又請他去做稷下學宮的祭酒,這一做就是十三年,之後荀子老人家想要遊學的毛病又範了,又去秦國、趙國繞了一圈,然後回到齊國,接着當稷下學宮的祭酒。

這個相當於學者最高榮譽的職位,很多人一輩子都當不上,荀子是去一次當一次,五十歲開始一共做了三次稷下學宮的祭酒,還留下一個詞叫三爲祭酒。

當了三次中科院長的大賢——荀子

其實荀子到處遊學又三爲祭酒看起來非常的風光,但是他內心或許是悲涼的,他懷着一身的本事,滿腔的抱負到處遊歷,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治國思想發揚光大,但是很明顯沒得到哪個國君的欣賞。所以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回到稷下學宮,可是回到稷下學宮又看到一幫高談闊論沒有真本事的人,所以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外出遊學。

最後因爲太過耀眼在稷下學宮被人排擠,荀子就去了楚國。楚國的春申君請他做了蘭陵的地方官,大材小用了。之後春申君政治鬥爭失敗,荀子也不用做官了,就安心的在蘭陵著書立說寫出來《荀子》。

荀子是很欣賞孔子的,因爲莊子經常編段子黑孔子,所以荀子很不喜歡莊子。他倆的思想也是南轅北轍。

莊子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這是作死。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好好學習纔能有所成長啊。

還是繼續說荀子和孔子。和孔子比起來荀子要幸福的多,荀子雖然欣賞孔子卻沒盲目的崇拜孔子,他沒有孔子的浪漫,卻有孔子沒有的理智。所以也沒有像孔子一樣喫那麼苦。反而在當時比孔子更加有成就。

三爲祭酒的故事已經說了,再說說他的徒弟。孔子作爲最偉大的教育家教出來孔門七十二賢,大部分都不知道名字,比較拔尖諸如顏回、子路的也沒太大的成就。看看荀子的徒弟呢?韓非、李斯。李斯爲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韓非也是著書立說影響了當時社會的進步。

所以說理智的荀子比浪漫的孔子在生前取得了更多的成就。

這時候就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爲荀子喜歡孔子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學者認爲荀子是儒家的,但是他卻偏偏教出兩個震古爍今的法家徒弟來。那麼荀子到底是哪一家的?

諸子百家啊,真的都要把這個大師們分門別類哪來的一百家?我認爲荀子自成一家。因爲他的思想和儒家、法家都有明顯的區別。個人覺得非要給這些思想家分類就好像非要說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人是很複雜的,更何況是這樣的大師,這種行爲非常的幼稚。

關於荀子,再說身邊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感到好好的宣傳一下臨汾的歷史名人是多麼重要。有一次我媽和幾個阿姨去安澤玩,路上有位阿姨的老公打來電話問她在哪,她看了看路牌高興的跟老公說:我們去鉤子故里玩。

作爲生長在這片土地的我們不去重視我們的文化,還有誰會去重視呢?

當了三次中科院長的大賢——荀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