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虽然都有自己的宝玺,但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现存于世的宝玺以清代皇帝所制的最多。凤凰楼是皇太极所建,在盛京皇宫里位于最高处,可以俯瞰全城。从风水设计角度来看,类似宝塔的作用,是盛京皇宫的风水镇物。

乾隆帝将“盛京十宝”收藏在这里,意在以“龙兴之地”来存放祖宗法物,护持子孙后代。后在光绪年间因义和团运动,沙皇俄国借剿匪名义进军我国东北腹地,盛京将军增祺奏请朝廷批准,将“盛京十宝”等重要文物运送到热河离宫避暑山庄收藏,使其免于被掠夺。“皇帝之宝”是和田碧玉制作,盘龙纽,印面基本是正方形。印文为满汉合璧,满文本字、汉文篆书,是盛京十宝之中的第三宝。

除了作为文物收藏起来的“盛京十宝”,清代皇帝还有数十枚宝玺,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治国理政使用的公务宝玺,另一种是赏玩书画的休闲宝玺,乾隆作为一名爱玉成痴的皇帝,做事严谨、讲究礼法,他对于三十九颗宝玺深有质疑,曾经提出过数量和《大清会典》不符的疑问。乾隆对于宝玺的质疑是中国封建帝王看待宝玺态度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乾隆年间地方呈献的传国玺印面 《大清会典》虽然是清朝三代皇帝审定的法律文书,但乾隆却以质疑精神从中找出许多错谬,对三十九枚玉玺做了删减,将伪造的秦玺当作艺术品存于别处,将没有刻字的碧玉宝也剔除了出去。

而真正要治理天下、垂统万世,“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经过他重新厘定和排序,交泰殿的宝玺定为二十五颗,“以符天数”。乾隆考察史书,发现前朝传位最久的东周就历经了二十五代皇帝,所以他也希望清朝可以传世二十五代。但事实上从顺治入关到宣统逊位,清朝历经十帝,却暗合了“盛京十宝”之数。 乾隆遴选的二十五方宝玺都镌刻着满文和汉文,而上面的满文却又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

“皇帝之宝”等二十一宝是日常公务所用,乾隆认为“宜从新制”,内务府传谕改镌,以“与汉篆文相配”。这二十五方宝玺之中,有两方“皇帝之宝”,一方为青玉质,为满字篆文;另一方为檀香木质,是新满文与汉字合璧。这枚檀香木的“皇帝之宝”是康熙帝所造,因为他觉得“玉宝重大”,不便携带,便依照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事例,造“香宝”。这说明在皇太极执政的时候,也曾经为了方便携带而制作过木质的宝玺,但历史上却并无其下落记载。乾隆时期,青玉“皇帝之宝”都已经不再使用,这枚木质“皇帝之宝”其实是使用率最高、用途最广的宝玺,自然也就成了最具皇权意义的宝玺。

从秦玺到清玺,玉玺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权力的传承与争斗,也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皇帝宝玺制度的光辉。从盲目追逐宝玺的象征意义,到后来只是作为一个工具,统治者对于宝玺的态度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传递千年的玉玺在历经了残忍和屠杀之后,终于恢复了对铸造者本意的理解和认识。玉玺作为印章意义的回归,也是统治者对于权力理智认识的回归。 只有君“德”方能造福百姓,持掌的印鉴才会具有真正的威信和权力,才会成为真正的传国之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