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務院“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政策的指引下,歷屆縣委、縣政府積極全面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藏族民歌創作,創編了以“格薩爾文化”爲主題的各類經典文藝作品,深入調查瀕危非遺項目,先後完成多項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提升了瑪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瑪曲縣充分挖掘縣內的自然景觀、人文地理、社會生活文化,精心打造了“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發祥地”“最美溼地草原”“中國賽馬之鄉”“藏族民歌彈唱故里”五大旅遊品牌。

甘肅經濟網記者 薛巍敏 通訊員 李虹雨

在壯美的雪域高原上,瑪曲人民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東端——天下黃河第一彎。在這片富有靈性的神奇土地上,藏民族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

爲大力弘揚和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在瑪曲第十二屆格薩爾賽馬節期間,瑪曲縣精心打造了佔地約600平方米的流動文化體驗館,館內設有表演藝術、傳統知識、遊牧文化三大體驗區,體驗館在賽馬節期間免費爲遊客開放,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進一步認識瑪曲、瞭解瑪曲、感受瑪曲。

瑪曲,藏語“黃河”之意,是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境內自然景觀雄奇壯麗,溼地風光絢麗多彩,藏族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別具一格。近年來,瑪曲縣充分挖掘縣內的自然景觀、人文地理、社會生活文化,精心打造了“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發祥地”“最美溼地草原”“中國賽馬之鄉”“藏族民歌彈唱故里”五大旅遊品牌。

瑪曲的賽馬歷史由來已久,在整個藏區素有“卓格嶺地”之稱,是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主人公與其嶺國崛起之地,境內格薩爾王的傳說和遺蹟甚多。

“傳說當年格薩爾歷經重重磨難,終於在瑪曲找到馬中神翼——河曲寶馬,並在瑪曲賽馬中一舉奪魁稱王,由此演繹出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之後格薩爾爲了展示無畏的勇氣和必勝的決心,每次出征前都會舉行跑馬射箭來演練士兵。當英雄遠去,赫赫戰功成爲傳說。”當地民衆告訴記者,爲紀念格薩爾王的豐功偉績和他拼搏進取的精神,賽馬逐漸成爲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

如今,瑪曲民間形成了民族體育傳統項目賽馬、乘馬撿哈達、乘馬射箭、引馬泅渡、馬術表演等馬上體育競技項目,特別是速度賽馬和耐力賽馬在草原上十分盛行。格薩爾王便是當地藏族羣衆正義、智慧的化身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瑪曲藏族民歌彈唱是由藏族牧民自彈自唱、即興填詞的一種表演形式,內容涉及面廣,以歷史、宗教、文化、生活等方面爲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瑪曲本土彈唱藝術家華爾貢,培養了一大批本土民間彈唱歌手如德白、道瑞等,在整個藏區聲名遠揚。

而瑪曲的音樂則又是當地的另一件瑰寶。

“瑪曲被稱爲格薩爾成長的搖籃、格薩爾文化的發祥地,因此誕生了許多與格薩爾相關的文化,而《格薩爾》說唱在瑪曲流傳最爲廣泛。”在瑪曲,《格薩爾》說唱是以“說”和“唱”爲表演的一人坐唱,用藏語唱白,反映格薩爾的英勇善戰、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英勇事蹟。《格薩爾》說唱藝人分爲神授藝人和吟誦藝人,區別在神授藝人是與生俱來就會《格薩爾》說唱,而吟誦藝人是從書中背記。

在瑪曲這片廣袤美麗的土地上,由於純牧業生產生活方式,許多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在國務院“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政策的指引下,歷屆縣委、縣政府積極全面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藏族民歌創作,創編了以“格薩爾文化”爲主題的各類經典文藝作品,深入調查瀕危非遺項目,先後完成多項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提升了瑪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今,瑪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承項目、手工製品、獨特的飲食文化,凝聚着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共同的民族記憶。

目前,全縣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類43項,列入保護項目省級5項、州級38項。1名國家級傳承人、5名省級傳承人、68名州級傳承人、123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來源 | 甘肅經濟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