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談及對自己畫作的影響曾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爲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中的雪個即指作品有着孤傲與超塵脫俗風格的八大山人,清代以來的鄭板橋、吳昌碩、趙之謙、潘天壽等無不醉心於八大山人。

澎湃新聞獲悉,爲慶祝建國七十週年與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這位三百多年來對中國繪畫乃至整個中國藝術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大師級藝術家,由故宮博物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回望傳承——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週年故宮典藏特展”將於2019年9月23日上午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幕,展期至2019年12月13日,這是國內第一次大規模梳理八大山人藝術來歷與影響的大展。

故宮博物院兩年前的“四僧書畫展”曾展出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今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此次展覽從故宮引進一批故宮館藏的對八大山人產生影響以及受八大山人影響的中國美術史珍品共58件,如倪瓚的《竹枝圖卷》、徐渭的《黃甲圖軸》和石濤的《墨荷圖軸》,將分三批展出,這一展覽也是江西省首次舉辦如此規模的紀念八大山人展覽,八大山人的作品《仿文嘉山水》、《松溪翠嶺圖軸》、《墨荷圖》和《雙鷹圖》等都將在此次展覽中呈現。

八大山人《個山小象》

八大山人 《墨荷圖》

八大山人 《孤松圖》,吳昌碩題

八大山人(1626-1705),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等。江西南昌人,爲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寄意書畫,後削髮爲僧,取法名傳綮。是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其簡筆寫意花鳥畫,以獨特的面貌,開一代新風。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爲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朴茂的風格。

八大山人其畫醇、書樸、詩奧,其山水初師法倪雲林,又承董北苑、米襄陽、 黃子久等,晚年又學董玄宰,其花鳥畫可見徐熙、徐渭陳淳筆意。八大山人正是繼承前輩大師們優良傳統繼承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創前無古人,後啓來者的作品。鄭板橋、齊白石、吳昌碩、趙之謙、張大千、潘天壽等諸多大師醉心於八大山人。鄭板橋在畫上題雲“八大名滿天下,而石濤名不出吾揚州,何哉?”吳昌碩曾題八大山人畫松圖稱“高古超逸,無溢筆無贅筆”。

董其昌 《山水圖軸》

徐渭 《黃甲圖軸》

陳淳 《葵石軸》

正因爲看到八大山人的巨大影響,60年前在建國10週年之際,南昌市人民政府在有着八大山人遺蹤的青雲譜道院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座中國古代畫家紀念館——八大山人書畫陳列室(八大山人紀念館前身)。青雲譜的前身是一座道院,於1959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八大山人紀念館。如今,作爲八大山人紀念館的青雲譜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園內,數百年的古樟樹、苦楮樹、羅漢松青葉蒼幹,繁蔭廣被,覆護着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顯得格外靜謐。

八大山人紀念館全景

八大山人紀念館內景

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介紹說,恰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週年之際,八大山人紀念館推出“回望傳承——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週年故宮典藏特展”,展出的作品均爲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所選取的19位畫家均爲中國美術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所有作品均是第一次和江西觀衆見面,更難能可貴的是部分作品是第一次面向觀衆展出,而且大多數作品是已經載入中國美術史的精典作品。

此次展覽展共分三階段舉行,分別是傳承展、比較展和繼承展,每階段持續一個月,每階段展覽觀衆都可以參與不同的展覽主題,參觀到不同的藝術珍品,從而體會八大山人書畫藝術的繼承、創新和影響,探索中國書畫藝術從元朝到近代的發展沿革。展覽共選取了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元、明、清、民國時期的19位畫界英賢的58件書畫珍品,有影響八大的,也有八大同時代的,更有受其深遠影響的。譬如:林良,呂紀,禽鳥花卉,栩栩如生;徐渭,“以情入畫”,勃然之氣,陳淳,水墨素描,花枝扶疏。八大山人的花鳥創作,滿腔熱忱,技巧豐富,機鋒轉折,緣來如此,又如:倪瓚筆鋒技巧,重巒疊峯;董其昌畫論語,山高水長長;沈周、文嘉樂山樂水。八大山人依山傍水,獲益匪淺,畫法,書法,八面埋伏,自成一格,正是通過對先人的思考及技巧的推敲和演變,八大山人的花鳥,山水書法別具匠心。

其中第一回傳承展部分包括故宮58件文物(展期:2019年9月23日-10月22日),包括元代倪瓚的《竹枝圖卷》、明代林良 《蘆雁軸》、明代呂紀《鷹鵲圖軸》、明代陳淳《葵石軸》、明代董其昌《山水圖軸》等。

倪瓚 《竹枝圖》卷

林良 《蘆雁軸》

呂紀 《鷹鵲圖軸》

呂紀 《殘荷鷹鷺圖》

第二回比較部分(10月23日-11月22日)共有故宮52件文物,6件八大山人紀念館館藏文物。包括明代文嘉 《碧樹晴波軸》、八大山人《仿文嘉山水》、石濤的《墨荷圖軸》、清代黃慎 《荷鷺軸》等。

文嘉 《碧樹晴波軸》

石濤 《墨荷圖軸》

第三回繼承部分(11月23日-12月13日)展出故宮52件文物,6件受八大山人影響的八大山人紀念館館藏文物。包括清代鄭燮 《竹蘭石圖軸》、趙之謙《菊石雁來紅軸》、吳昌碩《玉蘭軸》、齊白石 《老來紅》等。

鄭燮 《竹蘭石圖軸》

趙之謙 《菊石雁來紅軸》

吳昌碩 《玉蘭軸》

周曉健認爲,八大山人早期的筆墨,主要繼承沈周、陳淳、徐渭的水墨傳統,畫風也比較規矩嚴整,且收斂有度。後期八大山人反其道而行之,衝破小寫意花鳥畫溫爾文雅的枷鎖,用奔放不羈的畫風取而代之,花鳥畫由刻畫“意境”的小寫意,逐漸向推崇“格調”的大寫意轉變。八大山人在傳承諸家風格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領悟、審美趣向和個人喜好,在畫作中融入了文人畫風,集詩、書、畫、印爲一體,來展示事物的內在精神和畫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和人格,可謂前無古人而後無來者。從整個明末畫壇來看,山水畫仍然是主流,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尚未達到相對繁榮和自主的格局,陳淳的小寫意畫風和徐渭的大寫意畫風處於相互依存的關係當中。直至清初八大山人出,徐渭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才得於傳承和發揚光大。八大山人又根據自己對大寫意筆墨的理解,加入了大量極具個性的藝術元素,至此八大山人大寫意花鳥畫風的誕生,標誌着清代大寫意花鳥畫風第一次高潮的到來,同時爲引領清中期揚州畫派寫意花鳥畫風的蓬勃興起,開創了先河,對後世數百年的書畫藝術影響巨大。齊白石更是對八大山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其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爲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從展覽的作者和作品的選取,我們力求對八大山人藝術脈絡進行梳理,呈現藝術傳承關係,努力理清八大山人藝術從哪裏來,又走向哪裏,努力體現八大山人作爲大寫意中國畫的開創者地位,展現其藝術對中國美術界300多年的影響,以及對世界文化藝術的貢獻。在推出展覽的同時,我們還編輯出版《回望傳承--故宮典藏特展暨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週年論文特輯》,文集收錄了歷年來研究八大山人的精典論文及八大山人研究文稿索引,對八大山人研究提供了許多文獻依據。”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說。

一位書畫界人士表示,上海博物館也是收藏八大山人作品較多的國有文博機構,“如果有機會將上博、故宮與八大山人紀念館的藏品集於一個展覽,那或許更是古代書畫愛好者的福份。”

據悉,展覽期間,八大山人特展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3日在南昌舉行,故宮博物院學者王琥、八大山人研究學者蕭鴻鳴等將於9月24日進行八大山人的專題講座。

相關文章